自2005年以來,復蘇科學取得了許多進展。此次公布的指南正是在這些新進展的基礎上經全球專家們嚴密討論后所修訂的。
單人心肺復蘇時,對所有年齡的患者按壓/通氣比是30:2,這是2005年國家會議討論最具有爭議性的議題,也是2005年指南的主要變化。恰好在2005年的國際會議召開之前,有兩個研究的結果證實,無論是院外還是院內的心肺復蘇,其質量都不高。于是,2005版指南推薦按壓/通氣比(15:2改為30:2)和除顫程序(從連續3次電除顫到1次除顫后立即行CPR)的變化,以最小程度地減少胸外按壓中斷。
急救醫療體系和CPR質量:巨大的地區差異
急救醫療體系(EMS)和醫務工作者必須識別和加強生命鏈中的薄弱環節。在美國,大量的證據表明心臟驟停的發病率和存活率存在著巨大的地區差異。這也說明了在社區精確地識別每一例心臟驟停患者并評估其預后,為其提供更多提高生存率的機會的重要性。最近的數個研究證實,院外心臟驟停患者,尤其是那些具有可除顫心律患者的存活率得到了提高,再一次證實強調足夠的按壓速率和深度、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都能完全彈回、盡可能減少按壓中斷以及避免過度通氣的重要性。
研究證明,應用新復蘇指南可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率,這就要求必須加快實施新指南(這個過程可能需要18個月~4年的時間)。實施新指南的障礙包括指令延遲(如需要制造新的訓練物品以及培訓者和救援者的更新時間)、科學技術的更新(如AED的重新編程)以及決策的制定(各個代理處和**調整者之間的協調、醫療趨勢和參與調查研究)。
提高CPR效果:兒童和成人選擇不同模式
在過去的5年里,我們不斷努力簡化CPR建議和強調高質量C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