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上午,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發生惡性刺醫事件,一護士長死亡,另4人受傷……
同年11月29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生康紅千被病人拿斧頭砍死……
從安徽到天津,一個月內發生了兩起“殺醫案”,而這距哈醫大醫務人員被刺、1死3傷的那起慘案,只有不到8個月的時間。一系列患者襲擊醫生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熱烈議論。與此同時,這些事件在醫學生的心理上也產生了巨大沖擊。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對正在學校的讀書的醫學生產生了什么影響?
山東大學醫學院的調研團隊選取濟南、青島、泰安等地的醫學本科生及實習醫學生進行了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7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95份。
20%的醫學生后悔學醫
“如果能重新選擇的話,我不會再選擇學醫這條路,救死扶傷的理想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變得渺小了。”山東大學醫學院學生劉澤新說,屢見報端的殺醫事件讓他對未來的職業之路很擔心,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和自己的室友討論,“學醫這條路是不是走錯了,還有沒有必要走下去。”
泰山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的王新,考研時選擇了醫學影像專業。之所以改變專業,王新的想法是:“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為病人診療提供輔助檢查和診斷,不用直接參與診治病人,這樣就不用直接面對患者了。”這個變化,緣于他在醫院實習時,曾經歷過被患者家屬圍著罵的經歷,這讓其對自己的專業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醫患**現狀已經對醫學生的心理產生了重要影響,一部分學生悲觀地否定自己當初的選擇。”調查發現,約20%的醫學生表示后悔走上醫學之路。與這個數據相對應的,是中國醫師協會在2011年進行的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查。該調查報告顯示,希望自己子女從醫的醫師僅有6.83%,而不希望的達到78.01%.而在2002年的首次調查中,兩項比例分別為10.89%和53.96%.希望“子承父業”的醫師比例再創新低,而不愿意子女從醫的醫生卻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整體來看,醫學生的心理素質比較好,并沒有因為一些醫患**的個例而有很大的情緒波動,醫學生面對有關醫患關系的消極方面時,能夠積極進行自我調控,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但不容忽視的是,醫患**已經使一些醫學生產生比較消極的態度,“僅有36%的實習醫學生和45%的在校醫學生表示醫患**對自己的影響很小。”調查團隊隊長桑雨廷說。
經歷越多,不安全感越大
“在我沒參加過實習的時候,我的想法是,與病人發生沖突時,只要找到沖突的癥結所在,繼而與患者進行良性溝通,就能促成事情的完滿解決,但親身接觸臨床后,才發現置之不理才最妥當,以免在溝通過程中禍從口出,給自己帶來麻煩。”不少參加過實習的醫學生,以過來人的口吻告訴調查團隊的師弟師妹們。
“身份的轉變造成醫學生看待醫患**的視角產生變化,結果對于醫患**的解決抱有略顯悲觀的態度。”桑雨廷告訴記者,隨著實習經歷的積累、社會閱歷的加深、對醫院和患者了解的加大,醫學生心中的危機感和不安全感隨之增大。“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的確對醫學生的心理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且經歷越多影響越大。”
調查發現,在對待未來醫患關系走向的問題上,隨著年級的升高,醫學生們所選擇的做法也越來越保守,想要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的積極性也逐漸降低。參與過臨床實踐的實習醫學生,比在校的低年級醫學生持有更加悲觀的態度。
“這種傾向既反映了醫學生的無奈,更反映出現今的醫患關系必將影響到作為未來醫生的醫學生的對待患者的態度,甚至將影響到未來的醫患關系的發展。更要引起醫學教育機構的重視。”報告強調。
對于已經開始接觸患者的實習醫學生來說,緊張的醫患關系對他們的心理影響甚至會映射到日常工作或者學習態度上。“在調研實習醫學生、本科生對醫院和個人加強安保措施的結果中,我們發現他們都有加強安保措施的訴求。”團隊成員陳嘉成說。
調查發現,有62%的在校醫學生認為“無論是醫學生還是醫院都應采取更加強有力的安保措施”,而持“稍微加強即可,不必過分恐慌”觀點的同學僅占總數的30%;而與在校醫學生相比,實習醫學生強烈要求加強安保措施的人數有了進一步增多,占總人數的70%,甚至有人建議在學校開設提高醫學生自保能力的課程。
97%學生希望提升“溝通能力”
如何正確認識醫患之間的矛盾,在醫患矛盾出現時如何面對?調查中,40%的醫學生給出了“積極換位思考”的觀點,其余都是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
“這反映出在對待緊張的醫患關系時,醫學生并不善于從醫生自身找原因。”陳嘉成說,醫患之間的矛盾,當然并非醫生一方面就能促成,但這種將問題一味的歸咎于媒體、制度等,而不從自身找原因,可以說也是一種消極的選擇。
調查也發現,大部分醫學生已經認識到,溝通交流能力在營造良好醫患關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實習醫學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71.4%和88.4%的受訪者選擇“溝通交流能力”,是自己未來與患者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必要能力。對于在校學習的學生更是有97.2%贊同學習“醫學溝通學”、“實用醫患溝通技巧”、“醫學倫理學”等課程的必要性,其中有85.9%的同學建議由學校專門開設此類課程。
為增進將來處理醫患關系的經驗,醫學生有希望通過體驗、實踐或是與患者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來進行學習,而非僅在學校里、教室內學習理論。
“醫學生沒必要如此緊張,人人自危。患者襲擊醫生,例如王浩實習生被砍的事件,只是特例,很多醫學生所理解的醫患**都是從媒體的報道和網絡上的一些評論,這些信息不一定準確可靠,存在著以點帶面甚至夸大的現象。”山東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牟道玉建議,為減輕對醫患**的憂慮,學校可以增加醫學生到醫院體驗的機會,讓他們置身實境來感受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
報告認為,加劇惡化的醫患關系問題已經對醫學生的心理產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職業態度等幾方面。為盡快解決這一問題,除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進一步推進醫療改革,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外,更有待于學校對醫學生的醫學倫理、職業道德、人文情懷、溝通技巧、心理素質方面進行綜合培養。
相關閱讀:
臨床醫學:學制長、分數高、要求嚴
近八成醫生不希望子女從醫
高考醫學類專業報考需要注意什么
張強醫生:填志愿,我仍會選擇醫學院
醫患關系緊張,學生后悔學醫
當我談醫學生涯時我談些什么
畢業找工作 醫學生一半想轉行
“醫不過二代”的下一站是“無醫可看”
為何八成醫學畢業生選擇轉行
醫學生轉行率猛增源于職業認同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