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中山已經實現24個月無“醫鬧”。近年來,全國各地醫療**引發傷醫、殺醫事件頻見報端,在此背景下,中山如何做到杜絕“醫鬧”?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采訪團近日前往中山采訪,解讀中山處置“醫鬧”的工作機制。中山副市長、市**局局長譚培安說,處理“醫鬧”的思路從過去的“鬧后被動處置”,轉變成為“防鬧主動作為”。(4月1日《南方都市報》)
由“鬧后處置”,轉變為“鬧前防范”,這種關口前移的處置“醫鬧”模式,力助中山實現24個月無“醫鬧”,當成全國各地可研范本。然而,實施“中山模式”,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將醫院納入公共場所進行治安管理。否則,不僅“鬧前防范”紙上談兵,而且“鬧后處置”也將難有作為。正因為如此,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忠軍呼吁“將醫院納入公共場所治安管理范圍”。
醫院等醫療機構,向社會提供公共醫療服務,人員來往頻繁,身份關系復雜。特別是,醫生與患者“零距離”接觸,稍有不慎,醫患之間就可能會發生“摩擦”,輕則產生醫療**,重則引發暴力傷醫事件。可見,醫院不僅是公共場所,而且是安全風險較高的公共場所。無論是從維護正常醫療服務秩序,保障醫生安全和患者權益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維護公共安全的大格局考量,將醫院納入公共場所治安管理范圍,顯得刻不容緩。而“中山模式”的成功,就是一個有力佐證。
目前,中國醫生的社會地位處于全世界較低水平,暴力傷醫也已達到史上最為嚴峻的時刻。因此,將醫院納入治安管理,不能停留于人大代表的呼吁,更不能滿足于一些地方的“自選動作”。應將醫院等醫療機構,列入《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界定的公共場所,依法進行治安管理。同時,制訂《醫療機構治安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定**部門有權預防醫療機構里的犯罪,恢復正常的醫療秩序。特別是應將醫院等醫療機構,定性為特殊行業,進行重點盯防,對于暴力傷醫等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堅決、快速予以處置和打擊。
然而,將醫院納入公共場所也好,推行“中山模式”也罷,均難以從根本上遏制“醫鬧”事件的發生。必須承認,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戾氣。當今社會之所以有人抱有“仇醫”心結,心存“傷醫”戾氣,醫患關系日益惡化,與部分醫院管理缺位,及一些醫生技術粗糙、服務態度差、甚至醫德喪失等脫不了干系。為此,今年“兩會”,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作為六處重要修改之一,寫進了**總理的**工作報告。
可見,重構醫患關系,比處置醫鬧更重要。患者到醫院看病,不僅能得到高水平的診療,還要享受到如家人般的溫馨服務。這就要求醫院應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理念,貫穿到醫院的日常醫療服務工作中,創新與豐富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務措施,把親情和愛心融入醫療服務全過程,實現醫患之間零距離服務,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標準。使患者在醫院享受到朋友式的照顧、親人般的關懷,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也有效地緩解醫務工作者的職業心理壓力,更加專注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為醫院贏得更好的社會聲譽和更大的親和力。
相關閱讀:
病房設立醫患溝通協調員的實施方法與效果評價
醫患溝通技巧
和諧醫患:九成受訪市民認為發生**溝通最重要
重構醫患關系比處置醫鬧更重要
志愿者,將成為醫患“潤滑劑”?
那些年,不懂溝通的名醫們
暴力之下,請聽聽醫生們的吶喊
美國醫學院開醫患溝通必修課 學講壞消息
急診科醫生眼中的醫患溝通
一位醫生反思:為什么醫患溝通永無止境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