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醫生比常人早死13年!”為什么醫務人員健康狀況比常人更堪憂?
2024-01-29 11:42
閱讀:6834
來源:見文末
作者:醫**漫
責任編輯:醫路漫漫
[導讀] 十大「過勞死」危險信號,你中了幾條?
醫生,對于病人來說,這個世界上最美妙的一個字眼——生的希望,活的福音。失去醫生的救治和健康指導,每一位醫生背后的數萬“病人”就等于失去了健康的庇佑!!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比普通人更具備健康知識,更懂養生,更有健康管理能力的醫生,平均壽命竟然比普通人還短13年!最近,印度醫師協會(IMA),就是那個擁有神奇醫術、盡出“神藥”的國度,發布的調查研究顯示,印度醫生的平均壽命僅為59歲,而與之相對印度普通人的壽命可達到72歲,竟相差13歲之多!A study made by the 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IMA) has concluded that doctors, who help patients stay fit, are dying younger as they themselves do not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The data shows that an average Indian lives up to 69-72 years, whereas a doctor lives only up to 55-59 years which is shocking. It was noticed that most early deaths occur due to cardiac arrests and early malignancies. Inadequate sleep, irregular eating timings, unhealthy diet and lack of exercise are the main culpri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henomenon.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印度的醫生群體在45-65歲是最脆弱最容易早逝的。只有熬過65歲退休后,壓力變小,作息規律,他們的壽命才會自然得到延長,達到75歲以上。此外,研究還顯示,最容易引起印度醫生早逝的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這項研究雖然是關于印度醫生的壽命現狀,我國也暫時沒有對醫生壽命統計的相關數據,但是近年來中國醫生猝死案例頻發,且趨于年輕化,奮戰在臨床一線的中國醫生群體普遍存在不良的生活習慣與高危風險,醫生成為了一個「高危」行業。2022年1月11日,周口日報報道,河南55歲醫生猝死在抗疫一線;2022年4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猝死;2022年5月11日 北京世紀壇醫院常務副院長在ICU中離世;2013 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中有一組數據有點意思——醫生的健康反而不如老百姓。數據顯示,現在有1/4的醫師患有心血管疾病,醫生的患病比率比1/5的全國總人群患病比率還要高25%;1/2的醫生患有高血壓,40歲以上男性醫師患病率是普通群體的2倍。醫師隊伍中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脂肪肝等發病率逐年增高,體檢中發現的惡性腫瘤數量也在逐步上升。2014 年,北京青年報曾針對醫生過度疲勞展開過一次調查。該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醫生中近半數每周至少要上一個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過半個小時,甚至不少人午飯及午休時間只有 10 分鐘。近八成醫生每天工作 8 至 12 小時,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 24 小時以上,半數人曾連續工作超過 36 小時,約有兩成醫生甚至曾連續工作 48 小時以上。“每周至少有 1-2 次上夜班,周末值班,加上門診、查房、手術、寫病歷、寫論文,甚至應付醫藥代表,我相信每個醫生都有過那種瀕死的感覺。”——來自一位供職于某三甲醫院耳鼻喉科的主任醫師的肺腑之言長年累月缺乏睡眠、兩班倒的不規律作息、不規律的飲食時間、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長期缺乏體育鍛煉、心理壓力巨大、己病優先讓位于病患等等健康潛在危險……在多重壓力下,身為醫生,卻經常忽視自己的健康,忽視一年一次最基本的體檢,成為醫生的常態。面對太多不懂養生,太多不懂健康管理,太多不懂醫療保健的“病人”,這樣的職業生存狀態也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滿意度,甚至影響到患者的康復效果。一個本可以服務患者數十年的優秀醫生,卻在數年后的高強度、高負荷的工作中倒在手術臺邊。2021 年,德國一項橫跨 500 多年的壽命研究,建立了一個包含 30,000 多名學者的大型新數據集,整個研究貫穿了 16 世紀至 20 世紀初。研究中,從事醫療行業的學者們被單獨列出,研究顯示:無論是在大大小小的大學機構,亦或是在更高級的科學院,醫療從業者的預期壽命一直低于其他專業的學者。而當其他專業的學者壽命在十八世紀后開始爬升時,學醫的同志們卻還在拖平均壽命的后腿,一拖就是近百年。其實早在 2019 年,印度醫師協會(IMA)發布的調查研究就顯示,印度醫生的平均壽命僅為 59 歲,而印度普通人壽命為 72 歲,相差竟有 13 歲之多。「過勞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蓄積并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現階段,尤其在疫情之下,醫生群體普遍存在過度勞累的情況。疫情之前的 2017 年,發表在《Public Health》的一篇回顧性研究就指出 —— 過度勞累是中國醫生的無聲殺手,過勞死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醫生也容易發生猝死。(A).2013-2015 年猝死醫生的年齡。
(B).2013-2015 年中國各省過勞死病例分布。
(C). 2013-2015 年猝死醫生連續工作時間分布。
(D).2013 年至 2015 年按專業劃分的醫生過勞死病例。研究總結了 2013 年至 2015 年間報告的醫生過勞死病例,分析發現 —— 猝死發生前,半數以上醫生曾連續工作 8~12 h,其中有 11 名醫生連續工作 ≥ 24 h(圖 1C)。猝死最常見于麻醉科,占所有病例的 26.1%,其次是骨科和心血管內科(圖 1D)。這項研究還發現,從 2013 年到 2015 年,中國醫生中過勞死的病例數量有所增加。此前有報道稱,過勞死的主要醫學原因是心臟病發作和壓力引起的中風。然而,這些并不是醫生過勞死的唯一原因,低薪、醫療從業人員缺口大等等,也被發現是導致醫生群體發病的原因。7、做事經常后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上述兩項者,為「黃燈」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擔心,但要改變生活習慣。具有上述三至五項者,為「紅燈」預報期,說明已經具備過度疲勞的征兆。六項以上者,為兩次「紅燈」危險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開始干預。(筆者對號入座了一下,中了起碼 4 項以上,已經開始在 30 度的夏天瑟瑟發抖了……)醫護群體普遍的過度勞累,這既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公立醫院改革迫在眉睫。呼吁關注「醫護普遍過勞問題」的聲音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前面究竟有多長的路還要走,我們無從知曉。筆者認為,應盡快制定和落實相關條例,保證醫務工作者合理的工作時間,以防止和降低醫務人員過勞死的現象。小編將持續發聲,呼吁公眾給醫務工作者們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以減輕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和社會壓力。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