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衛計委日前透露,家庭醫生式服務試點工作將于2014年在全省鋪開。此前,該項工作已在廣州、深圳、佛山等地的部分區域進行試點。
目前老百姓生病了,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去大醫院擠,而且掛什么科的號判斷全在自己。而通過家庭醫生式服務,則可以通過“家庭醫生”先為社區或村里的人做初步診療,如果是大病再轉診到大醫院。這是分級診療模式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能合理分流,使醫療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另一方面“家庭醫生”長期跟蹤本鄉村或社區的案例,更清楚病人情況,可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醫療保健意見與診療服務,這對于鄉村醫療尤為重要。
其實,對家庭醫生式服務中的“家庭醫生”,更準確的稱謂應該是社區全科醫生,這在發達國家也是基礎醫療服務的重要一環。在英國,超過九成居民由社區全科醫生提供醫療保健服務,除了急診一般??浦委煻夹枰ㄟ^社區醫生轉診;而在美國,必須先去找全科醫生,不持有他們的轉診單就跑去大醫院連醫療費都報銷不了。
社區全科醫生提供的是預防、保健、治療一體化的服務,需要廣博的知識儲備、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良好的溝通技巧,所以在國外一般是資深的醫生擔任,相應的收入、地位都很高,是處于金字塔頂端的醫生種類。而在國內,理論上專業要求和國際接軌,但待遇就差遠了,對他們現狀的形容只有兩個字——苦逼,要錢沒錢,要資源沒資源,要地位沒地位。
或許家庭醫生式服務是想突破現有的醫療體系另辟蹊徑,但以藥養醫卻像夢魘一樣困擾著這個萌芽的項目。在試點中暴露出來的全科醫生少、收費方式與需求差異較大、居民繳費享用服務的意愿不強等障礙,都和以藥養醫脫不了干系。
在當前的醫療體系中,診金水平遠低于醫生提供的醫療服務水平,主要的醫療費用在藥費,醫生的主要收入也是來自藥品的灰色收入,脫離了大醫院單靠診金過活就變成喝西北風,專業水平高的醫生當然不愿意邁向社區,這就導致優秀的社區全科醫生資源少,整體水平降低。
而在以藥費為主要治療費用的收費體系中,民眾本來就沒什么為醫療服務付費的意識,加上待遇低導致社區醫生水平低于應有的標準,簽約了也不能獲得所需的服務,付費的意愿就更小了。最終吸引民眾簽約的亮點就落在了價格手段——對在基層首診和轉診的簽約者,其自付比例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應適當低于非簽約者。
以藥養醫是家庭醫生式服務一誕生就存在的桎梏,僅憑價格優惠即使短暫吸引來了高簽約率,也不可能實現建立分級診療模式的初衷。折翼的“家庭醫生”困局,怎么破?
家庭醫生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