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4日,《民生廣角》版刊發的《兒科難,難在哪》的報道引起讀者廣泛關注。時隔半年多,當記者再次深入北京兒童醫院,所看到的一幕幕令人擔憂“看病難”問題更趨嚴峻。
因為集中了北童醫院、首都兒研所、北京新世紀兒童醫院等多家醫院,這里的“習慣性擁堵”讓很多司機叫苦不迭,也成為“首都”變“首堵”的一個生動注腳。
大量外地病人和急難危重患兒需要長時間排隊等待,而少數人卻在所謂“貴族醫院”享受著稀缺的公共醫療資源。在公共醫療服務遠不能滿足患者需求、百姓普遍反應“看病難”的現實之下,這公平嗎?
在一個兒童數量已占到人口總量的16.6%的國家,難道我們就真的不需要“兒科學專業”?在兒科醫生后繼乏人的困境之下,兒科學專業的取消何嘗不是釜底抽薪?
11月16日晚7:30,天空飄起小雨,北京兒童醫院西側路已堵得水泄不通。
因為集中了北童醫院、首都兒研所、北京新世紀兒童醫院等多家醫院,這里的“習慣性擁堵”讓很多司機叫苦不迭,也成為“首都”變“首堵”的一個生動注腳。
“三個大型兒童醫院集中在一起,不論是從醫療資源均衡分布,還是交通擁堵方面考慮,都是不合理的。不知規劃部門當初是怎么考慮的?”一位車主的抱怨聽上去不無道理。
季節的交替意味著又一個流感高發季的到來。為了應對患兒數量劇增,北京兒童醫院的掛號廳移到露天大棚。寒風中,摟著孩子的大人們在掛號廳和門診大樓間來回穿梭。
內科門診室外人頭攢動。“今天內科有20多個醫生出診,內科號已經叫到第2381號了。”主樓候診大廳內科室分診臺的護士一邊收發著病歷冊一邊說。
考驗極限:兒童看病難怎甚于成年人?
“輸液的叫到1240號了。”護士一邊幫患兒拔針頭一邊說,“晚上一般還得有500個病號。”輸液室的景象十分“壯觀”不足一百五十平方米的兩個輸液室里,擠滿了數以百計的患兒和家長,污濁的空氣讓很多人選擇坐在輸液室外的走道里,輸液瓶就掛在走廊的護欄或是家長自己提著。
家住北京永定門附近的張老太告訴記者:“我們是下午兩點來的,下午六點才輸上液,現在才輸完,用了六個小時。”
考驗的不只是家長
這里的一位內科醫生說,半天就要接診140多個患兒。這意味著在三個半小時內,醫生和每個患兒的平均面診時間還不到2分鐘,以至于沒時間喝水、上廁所。同時,在短短的兩分鐘里,必須準確地對癥下藥。“今天還算好些,”輸液室的護士說,“去年這時候,每天輸液的有2000多人。
哭鬧聲、叫號聲、詢問聲混成一片。嘈雜、焦急、等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就是北京兒童醫院。
記者在北京兒童醫院采訪時,五分鐘的時間就有三個”號販子“找上門。本來七元一個的副主任醫師號竟然被叫到一百元一個。然而,周圍也不乏買高價號的家長。
在掛號大廳排隊的來自山東菏澤夫婦倆告訴記者,他們的小兒子兩歲多,要掛骨科。
”我是第二次來這兒給孩子看病了,排明天的號今晚就得過來。要是不了解這兒的情況,你一星期也掛不上號。本來濟南也有好醫院,但我們做父母的都想到最好的醫院。我現在排隊等晚上保安發小號。拿到小號就可以回去了,第二天拿小號過來按順序掛號。“
孩子的母親也說:”但也得早點過來,上次我就是凌晨兩點過來的,晚上基本沒可能睡覺的。你要五六點過來估計也夠嗆,因為有插隊的。另外,本來就沒幾個號,經他們這些‘號販子’一折騰,最后就更少了。這兒看病也貴,加上來回的車票也買不著,都是買的‘黃牛票’,看一趟病太不容易了。“
”目前,我國兒童‘看病難’的程度已經甚于成年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黃國英說,我國兒科醫生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兒童群體的就醫需求。深層次原因是兒科醫生待遇低、風險大,進而造成醫學院校的畢業生不愿意從事兒科醫生的工作。待遇低原因是兒童不適宜進行CT等大型檢查,用藥劑量較小,這些直接造成兒科醫院”盈利“低。風險大是因為幼兒科被稱為”啞科“,診斷時很大程度上要靠醫生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