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機器人醫生逐漸走向前臺,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江志偉介紹,現在每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已從9天下降至6天,這意味著每張病床能收治更多的患者。“平時每年下降0.5天都不容易,只有機器人這樣的革命性新技術才能帶來這么大幅度的下降。”江志偉說。
機器人手術出血量大大減少,對緩解血荒也有很大意義。江志偉以胃癌患者為例,常規手術一般要輸血400毫升左右,而機器人手術由于精度高,一般不需要輸血或只輸50毫升血。
23個月的明明(化名)患有先天性的輸尿管狹窄,由于排尿不暢,出現嚴重的腎積水。父母帶著孩子跑遍了全國各地的醫院,但由于孩子太小,輸尿管只有火柴棒那么粗,普通手術根本無法進行。昨天上午,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的“機器人醫生”只用了40分鐘,就為孩子打通了輸尿管。
無人敢碰,“機器人醫生”40分鐘搞定
據明明的爸爸媽媽介紹,孩子1歲的時候,經常發脾氣,三天兩頭生病。一家人就帶明明去醫院檢查,結果是輸尿管狹窄。醫生告訴一家人:如果不治,將出現嚴重的腎積水,甚至影響孩子腎功能。治的話,孩子太小,輸尿管只有火柴棒那么粗,普通手術根本無法進行。很多醫院都建議,等明明5歲之后再動手術。不忍孩子受折磨,一家人開始走上“漫漫求醫路”,得到的答案卻是冰冷的。
今年上半年,他們從一個熟人那里打聽到,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可以使用機器人醫生開展手術,便慕名找到該院泌尿外科主任葛京平。經過細致的檢查,一切準備就緒后,明明被推進了手術室。葛京平操作手術機器人,解剖、分離血管、切割、結扎……“達芬奇”機器人醫生雙手忽而變成血管鉗,忽而又變成電刀,一刀下去,同時完成分離、止血和結扎工作。在葛京平的遙控下,機器人的“手臂”靈活地做著每一個動作,將明明狹窄的一段輸尿管切除,然后將剩余兩端吻合。這一許多醫院做不了的手術,機器人醫生只花了一個半小時就做完了,明明也成為全國最小的機器人手術患者。
“普通手術無法疏通纖細的嬰兒導尿管,主要是器械精度不夠。一來醫生看不清,二來手工縫合這么細的管子,人手做不到。但手術機器人能把視野放大10-15倍,觀察和縫合做起來就很輕松。”他說,手術的整個過程是1.5個小時,可是,在縫合輸尿管的時間就達到了40分鐘,因為孩子的輸尿管太細了,跟火柴棒差不多粗,縫合輸尿管猶如繡花。
機器人醫生已為近800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該院院長史兆榮介紹,自2010年5月開展第一例手術機器人手術以來,截至目前,軍總已完成788臺機器人手術,涉及普外科、心胸外科、婦產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等5個科室、20余種手術,患者最大的89歲,最小的23個月。
耳鼻喉科主任王秋萍舉了一個例子,一位舌根部巨大癌腫患者,傳統手術要把下顎骨全部劈開,至少兩周以后才能吃東西,患者傷害太大了。因為害怕術后整個臉變形,一位患者等了8年都沒有做,最近通過機器人醫生解決了病痛。
南京第二個機器人醫生即將上崗
據介紹,美國已經有2073臺,中國目前只有15臺,江蘇僅此一臺。記者了解到,為加快引進的腳步,鼓樓醫院即將配置省內第二臺手術機器人。
不過,記者了解到,由于醫保不能報銷,機器人手術惠及往往不是最需要的患者,而是更有支付能力的患者。一位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一項手術按常規方法收費5萬元,醫保報銷后,個人只需自付一萬元;用機器人手術費用雖然醫院未收開機費,但個人全部自付。盡管機器人手術效果好得多,但一些患者限于經濟條件,也只能忍痛放棄。
專家介紹,鼓樓醫院將引進第二臺“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走向普及是大勢所趨。醫保部門應研究將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機器人手術,逐步納入醫保報銷范疇,讓更多的經濟條件一般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先進技術帶來的便利。
糖尿病患者易形成心血管疾病及非心血管疾病并發癥。在不同的研究中,急性腎損傷...[詳細]
Eculizumab可用于治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PNH),通用名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