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由醫護人員有序推進,而不是讓患者自己決定。
“只想到醫院拍個片,需要排隊排天”最近一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就醫經歷,引發了無數網友共鳴。
據悉,該網友感覺胸腔不舒服,有醫生朋友給他做了簡單的診斷后,建議他去醫院拍個片。
到醫院后,網友被要求先去掛號,拿到醫生開具的檢查報告后,才能繳費做檢查。這一整個過程,網友用時2小時,但真正的檢查卻5分鐘不到。而且這整個過程中,醫生也詢問完基本情況,也就只開了一個X光檢查。
對此,該網友提出疑問,為什么不能像其它醫院那樣,先檢查有需要再就醫呢?
多地醫院推出“先檢后醫”的診療模式
其實,這位朋友說的就是先檢查后就醫,指的是“先檢后醫”。
前段時間呼吸道感染在多地集中爆發,北京、天津、西安等地都啟動了“先檢后醫”的服務模式,還特別提示:為縮短就診等候時間,可為發熱、咳嗽、嘔吐、腹痛、腹瀉患兒開具末梢血常規等檢驗項目,如有需求,可至導醫臺自愿申請。
當然,關于“先檢后醫”,推行的醫院也多次強調:檢查的開具采取家長自愿原則,提前開單僅限于病情穩定的患兒。
此外,還有些醫院直接依托線上小程序開通了“自助開單”功能,一些常規的胃鏡檢查、B超、驗血驗尿等簡單明確的疾病或有定期檢查需要的慢病患者可以不用初檢,直接預約檢驗檢查。
對此,有專業人士指出,常規的檢查項目,有定期檢查需要的患者和患者有明確需求的檢查項目,可成為醫院探索推行“先檢后醫”的切入點。從長遠看,探索實施“先檢后醫”也將成為各醫院服務患者的新亮點。
當然,對此也有同行持反對意見。
如此便民的模式,為何推廣不起來?
有醫生表示:這只能做暫時的應急措施。自助開單雖然看似簡便,但其隱藏的風險不可忽視。
該醫生分享了他剛經歷的一個投訴:最近流感高發,很多患兒家長會去窗口咨詢自助下單。一患兒家屬對肺炎支原體IgG 和 IgM 兩種檢測項目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選擇,醫生給患兒家長簡單的解釋之后,建議患兒家長檢測肺炎支原體 IgM。患兒家長繼續追問,孩子發熱還需要檢測什么項目?對此,醫生建議家屬掛號就診……
臨近下班醫生接到了投訴,患兒家長因為檢驗人沒有全部解答家長的問題,覺得醫生為難她自助下單,所以直接投訴到了醫患辦。
此外,一網友也分享了她體驗“先檢后醫”后的感受。
網友表示:女兒生病,自助下單了相關檢查后,在就醫候診的過程中,家人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看完檢查結果還要來排隊叫號,而有些人直接拿著結果就去找醫生了?對此,網友表示和家人解釋了好多遍,他們才理解了為什么會這樣。
網友直言,如果不是自己做了這么一翻解釋,家人也想拿著檢驗結果直接去找醫生了,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大家都是檢查完有結果的,為什么要區別對待?
由此可見,“先檢后醫”表面看似給大家帶來很大的便利,但其背后隱藏的各種風險也不容忽視。若只是簡單的爭執和投訴都還好,要是涉及到病情,那就都是大事了。
當然,也有同行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患者自助開單,他怎么評估需要做什么檢查?平掃還是增強?彩超還是鉬靶?CT還是磁共振?CTA還是MRA?
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位心臟病的患者,一般先做心電圖不會出錯,但要是病情復雜,做常規的心電圖無法滿足診療需求時,需要開什么檢查患者知道嗎?
再拿最常規的抽血化驗來說,若是醫生沒有診療,很有可能會導致化驗內容缺乏最關鍵的一項,這種情況下怎么辦?
綜合上述種種,小編認為,“先檢后醫”可以作為應急的手段,但不能當成常規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確實可以優化診療流程,但必須由醫護人員有序推進,而不是讓患者自己決定。只有這樣做,才能在保證為患者省時省力的同時,也能夠保證患者就醫安全。
來 源 | 愛愛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備注來源,違者必究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