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癌基因P53突變在腫瘤發生中最為常見,以往大量研究集中在野生型P53的功能,例如誘導細胞周期停止,細胞凋亡,細胞衰老,代謝平衡等。卡羅爾?普里維斯(CarolPrives)報告了突變型P53功能研究,發現其能促進腫瘤細胞惡性表型及其侵襲轉移,并可促進1000多個基因表達,其中甲羥戊酸(mevalonate)通路的激活在惡性表型誘導中起重要作用,mevalonate通路與膽固醇合成相關,這可能是其與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SREBP)2的轉錄因子相互作用的結果。
吉列米娜?洛扎諾(GuillerminaLozano)報道了在骨肉瘤中,突變的P53R72H蛋白結合到PLA2G16啟動子的表達序列標簽(EST)2結合區,促進其表達,從而介導轉移功能。CGM097是一種新的P53蛋白與MDM2蛋白結合的阻斷劑,在許多腫瘤中MDM2過表達,從而與P53的反向激活區結合,導致P53功能喪失,經過分子設計、優化、得到新型選擇性的P53與MDM2結合抑制劑,在體內外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關閱讀:
AACR2014:治療乳腺癌的效果受PI3K抑制劑劑量影響
AACR2014:曲妥珠單抗和拉帕替尼致HER2陽性乳腺癌耐藥機制
AACR2014:BMI與結直腸癌死亡風險呈正相關
AACR2014:曲妥珠單抗方案遜色于neratinib方案治療乳腺癌
AACR2014:MK-3475治療PD-L1非小細胞肺癌
AACR2014:口服藥LY2835219治療乳腺癌療效佳
AACR2014:Palbociclib可作為乳腺癌治療一線藥物
AACR2014:中國Palbociclib3期試驗7月啟動
AACR2014:新藥物組合在癌癥治療中的作用研究
AACR2014:腫瘤不同的起源異常表達不同激酶
AACR2014:超級增強子
AACR2014:P53突變與腫瘤惡性表型及轉移關系
AACR2014:細胞周期靶向藥物研究
AACR2014:黑色素瘤免疫治療相關研究
AACR2014:免疫激活劑靶向藥物研究
AACR2014:關于C-Met激酶抑制劑研究
AACR2014:RAS或RAF途徑抑制劑研究
AACR2014:PI3K選擇性抑制劑研究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