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三級醫院婦產兒科“大整合”開始了!
2024-01-16 08:28
閱讀:3019
來源:見文末
作者:醫**漫
責任編輯:醫路漫漫
[導讀] “寒意”撲來,多地醫院通過資源整合“自救”
近日,四川南充一位醫生發布的一條朋友圈,引人關注。其中圖片“公告”信息顯示:為全面提升全縣婦科、產科、兒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儀隴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三家醫院新政院區的婦科、產科、兒科、兒保科、預防接種科進行優化整合。整合時間為2024年1月5日-9日。整合期間,儀隴縣人民醫院新政院區、縣中醫醫院新政院區繼續開展婦科、產科、兒科門診服務,自2024年1月10日起,其婦產兒科所有醫療業務調整至縣婦幼保健院新政院區開展。
據了解,儀隴縣是四川省南充市下轄縣,常住人口不足百萬,2022末常住人口為72萬人。作為縣域醫療的標配,儀隴縣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現均為三級乙等醫院,開放床位數220張至1000張不等,雖然各自功能側重有所不同,但都設有新城、新政兩個院區。這也是在儀隴縣總醫院金城院區(由縣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醫院的金城院區組合而來)之后,3家縣醫院的又一次“合璧”。這意味著繼大型醫院“整合潮”之后,以縣級醫院為代表的婦產兒醫療資源或許也要迎來“大整合”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這是近60年以來我國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與2016年二胎政策開始實行相比,出生人口數接近“腰斬”,當年我國人口出生數一度高達1786萬。但從那之后,每年的分娩量就開始呈現兩位數比率的下降。據推算,2023年,全國醫院娩量大概率會跌破800萬,只有2016年的零頭。今年的情況可能也不容樂觀。作為產科醫生中的“頂流”,段濤教授于前不久舉辦了“2023年終演講”,據透露,2023年9、10月份,很多公立醫院的分娩量甚至“腰斬”,相比往年同月份下降40%-50%。盡管有人曾寄希望于龍年到來會出現“龍寶寶”的出生小高峰,然而根據目前醫院建卡的數量來看,這個愿望很難實現。由于近年來生育率持續走低,一些原本開設產科的醫院業務量急劇萎縮,運營成本增加,不少醫院選擇“另謀出路”,有的選擇轉型,有的甚至做出了關閉產科的決定。僅2023年以來,全國各地就有不少醫院宣布關閉產科或停止孕產相關服務。2023年10月底,江西上饒的玉山縣中醫院宣布自2023年11月1日零時起,停止產科助產及新生兒科醫療業務。據悉,這還是一家三甲醫院。9月,浙江寧波市鄞州區第二醫院產科關閉一事在網上轟動一時。根據該院早前公告,因鄞州區學科建設需要,鄞州二院定于2023年9月18日起不再開展孕產婦診療業務。在此之前,浙江溫州市平陽縣中醫院宣布,因業務調整,經縣衛健局同意,醫院原婦產科自2023年9月15日起停止產科分娩服務,仍保留婦科和產前門診篩查以及計劃生育(人流、上環、取環等)業務。7月,江蘇新沂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不再提供產科住院分娩服務項目。6月,廣西來賓市武宣縣祿新鎮中心衛生院宣布婦產科停止接產。此外,還有一些醫院對婦產科值班安排作出了調整,如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夜間門診停診,日間門診正常接診。一邊是出生人口的持續下降,醫院開設產科動力不足,另一邊是懷孕人群亟需的婦產醫療服務,醫院管理如何平衡?有分析認為,對于醫院關閉產科的現象不能一概而論,以此完全歸結到當地生育率的下降,有的醫院是根據自身情況作出的調整,還是會提供孕產婦分娩服務,只是將其轉移到其他醫院或科室。不可否認的是,相較于各類資源較為發達的城市,優質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縣域可能更早地容易感受到“寒意”。以儀隴縣為例,據儀隴縣統計局數據,2022年末儀隴縣全年出生人口0.70萬人,死亡人口0.9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52‰;而在2016年末,儀隴縣全年出生人口10639人,死亡人口5967人,自然增長率為4.25‰。六年間,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數減少超600,或許這就不難理解儀隴縣整合三家分院區婦產兒醫療資源的舉動了。放眼全國,儀隴縣面臨的問題很可能并不唯一。儀隴縣優化整合不同醫院婦產兒醫療資源的做法,其實并不罕見。同樣是在四川,據報道,早在2020年11月,眉山市丹棱縣的兩家縣醫院的婦產科、兒科資源便進行了優化整合。據悉,丹棱縣人民醫院除兒科急診保留外,所有相關醫療保健業務合并至丹棱縣婦幼保健院,同時后者增掛丹棱縣人民醫院第三院區,實現人員、技術、設備、信息等要素資源的全方位優化整合。而在江西,2020年5月,湖口縣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一則通告,其中提到:縣中醫醫院原有婦產科全部劃入縣婦幼保健院,實現人員、技術、設備、信息等要素資源的優化整合。自2020年5月1日起,縣中醫醫院停止婦產科相關醫療保健業務。此后不久,云南省轄縣級市安寧市也傳出了類似的消息。安寧市衛健局發布的通告稱,自2020年11月25日起,安寧市中醫醫院不再提供產科門診和住院服務。按照計劃,安寧市中醫醫院產科醫護人員及設備將于2020年12月1日整合至安寧市人民醫院(安寧市婦女兒童醫院)。2022年9月,據阜平縣中醫醫院消息,按照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整體安排部署,阜平縣醫院婦產科全部搬入中醫醫院,與中醫醫院婦產科完成整合重組。整合重組后,婦科、產科分別擁有獨立的病區。除此之外,也有醫院通過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就在不久前,作為5+3分院工程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寶山分院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紅房子醫院)開展合作,為分院婦產科引入了婦產“國家隊”力量,通過“綜合-專科”需求互補、醫療互通,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實現跨區域協調發展。然而,在出生人口不斷下降、婦兒醫療服務市場競爭依舊激烈的當下,婦兒從業者更多地面臨的可能是何去何從、如何更好地生存的問題。南方都市報評論認為,產科暫時遇冷未必全是壞事。過去產科一床難求,產婦建檔困難,且由于產婦扎堆,服務不到位等現象也飽受詬病。產婦變少正好為大幅提升圍產服務與診療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讓產婦的住院環境更優美、獲得的服務更溫馨周到。相關醫院甚至可以拓寬服務內容,為母嬰提供專業的月子養護服務。而在段濤教授看來,這恰恰是產科轉型發展的好時機:“以往拼分娩量的婦產科發展模式本來就是不正常的,如今才算是回歸正常”。在存量時代,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要實現“范式轉換”,開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型。
首先是從單一的產科業務轉型到婦產兒全生命周期的醫療服務。轉型后,客戶從剛出生,到青春期、到結婚分娩、甚至更年期……一次獲客,客戶終身的醫療需求都有可能來找你,形成長期可持續、有機的關聯性增長。其次是從婦產科醫生到女性全科醫生的轉型。女性在各階段出現的健康問題都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例如孕產期常常伴隨的精神問題,更年期的各種內分泌疾病,傳統意義上的產科醫生無法綜合治療,全科醫生卻可以做到。同樣的邏輯,婦產科也要逐漸實現從解決女性單純的醫療需求,到助力女性健康、美麗、自信的轉型。未來醫生不再是單一的看病問診,而是女性健康美麗自信的守門人,讓女性終身保持健康、自信和美麗的狀態。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