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午,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醫生錢曉東發了這樣一條微博:“病人心臟停跳超過一刻鐘,但是經過我們搶救,活了!流了這么多汗,值!”并配上了一張自己后背全部濕透的照片。記者了解到,在短短一天時間里,該微博就被轉發8000多次,一萬多網友點贊,不少網友稱他為“中國好大夫”.
恪盡職守,用盡全力,在錢曉東和同事的努力下,病人終于從死神的魔爪中掙脫出來。其實,這只是醫護人員正常履行職責而已,并不需要過度的拔高或渲染,但正是再正常不過的工作場景,卻贏得了網友的紛紛點贊。為“中國好大夫”點贊,是網友真實感受的表達,同時也是內心希望的迫切流露。
現實中,關乎醫患之間的沖突**比較多,更甚,部分沖突**演化為了暴力性事件。在醫療體制痼疾存在的前提下,緩和醫患之間的矛盾,儼然成為了難以***的魔咒。不管是“將醫院納入公共安全治理”,還是“醫護人員學習防身術”,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醫患之間的隔閡。在這種語境下,醫患之間不信任感不斷累積,沖突**更是不斷出現,已然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不和諧現象。
醫患關系“一潭死水”,如果有那么一點新意,必然會引起公眾的強烈共鳴。如同報道中的事件一樣,醫患關系僵化生硬,醫護人員的積極履職行為,配置以真誠的表達方式,必然成為公眾心目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由此,不難看出,公眾內心對醫療訴求持有何種態度。本來,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是職業操守的正常歸位,贊美之聲充其量也只是公眾對積極履職醫護人員的認可,本不該“上綱上線”.
在公眾訴求面前,“中國好大夫”是對整個醫療體制的強烈疾呼,是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內心表白。在醫生與患者之間,其實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可以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正如錢曉東和其同事一樣,只要他們能夠將心比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醫生的良知,公眾自然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很多時候,在醫生與患者之間,就是缺乏這種真誠,雙方之間隔著圍城對話,必然無法填平醫患之間的鴻溝。
醫患之間的誠信,需要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共同培育,更需要廣大公眾的熱情參與。需要明確,很多時候,并不是醫生與患者之間存在深仇大恨,而是雙方之間的互信氛圍嚴重不足。說到底,“中國好大夫”的心理期待,是對醫患關系構建的一種向往,更是對醫療體制改革的期盼。
相關閱讀:
醫患**之痛 何藥可治?
醫患關系為何“一點就著”?
醫患焦點:莫再傷害白大褂
假若“好大夫”沒有救活患者
醫患關系之疾 在于心態是否對等
“中國好大夫”的汗 是醫患潤滑劑
改善醫患關系離不開“中國好大夫”
廖新波:醫患關系的改善在于對等的心態
“中國好大夫”獲眾網友點贊 有益于醫患關系
從“中國好大夫”稱謂中讀懂民意期待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