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法》中提到,全區各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將要要實施月度、季度、年度考核。年度排名靠前的單位,在年度目標責任綜合考核時加分,單位主要負責人給予現金獎勵,并且在評優評先和提拔任用中優先推薦;
對季度排名靠后的單位取消評先評優資格,單位主要負責人通過全區通報、約談提醒、誡勉談話、停職等進行組織處理。
圖源:網頁截圖
這規定發布后,有很多網友表示:在醫療行業搞“末位淘汰”真的合適嗎?既然是考核肯定有第一名,也會有最后一名。將最后一名的醫護淘汰,只會讓醫務人員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吧?
對此,也有醫護人員表示:我們科室也有考核,考核成績在末尾的醫生,要去實驗室待滿兩年,在這期間不能上臨床。等兩年結束后再進行考核,要求有國自然,要不就是兩篇一區,達不到要求的繼續在實驗室,若是受不了可以辭職離開!
當然,也有網友表示支持這項政策,可以避免基層醫生躺平。
其實,醫療行業實施“末位淘汰”并非首次現身。在這之前,咸陽市施行末位淘汰,一次性裁掉40多名醫護,就曾引發爭論。
2020年,正是疫情危急之際,咸陽市婦幼保健參照員工的學歷職稱,和前一年年底考試的成績,將末位的40多名醫護裁了。這些被裁的醫護中,有大部分曾在抗疫一線工作。
而在裁員前,醫院僅給被裁醫護出具了一份《告知書》,要求相關人員在2020年4月15日前到人事處辦理離院手續。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輿論越演越烈,醫院出面回應稱報道不實。但網友并不買賬,直到當地衛健委強力介入,緊急叫停。
2022年,蓬塘鄉衛生院表示明確提出,要結合“清廉醫院”建設的要求,施行“末位淘汰”制,其中得分前三的醫護優先推薦年度評優評先,排名末位的醫護扣罰一個月20%的績效工資,年度評優評先“一票否決”,末位淘汰的扣一個月的績效工資。
除了基層,在大醫院也未曾幸免。
“中國醫院院長”公眾號曾發布消息,中國科大附一院專門拿出一筆錢,按照月度、季度來懟科主任的行政管理工作進行績效考核,在考核中將會施行“末位淘汰”每月考核排名在最后一位的科室主任,拿不到這筆獎勵金。
而后,在各省的發布的新規中,也看到了“末位淘汰”的身影。
2023年,廣東省發布新規,要求在規培基地施行“末位淘汰”不達標的醫院將被撤銷資格。而此前,四川、遼寧、內蒙等地,均已實施。
關于“末位淘汰”小編想說幾句:
一.“末位淘汰”如何保證公平性?
其實,實施“末位淘汰”的初衷是為了促進基層醫療工作的開展,給基層醫療帶來積極的影響,可只要有考核,終究都會產生一個“末位”。為了不讓自己成為被淘汰的,院長們只能拼命卷,可卷起來以后的壓力最終還是轉移到了醫護人員身上。
這些年,醫護人員為了應付各類大大小小的檢查,一直疲于奔命,若是再搞個末位淘汰,這壓力可想而知。
再者,若是想要保證“末位淘汰”制度順利實施,誰來制定評定標準?相關部門會出面監督嗎?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二.警醒!醫療行業的鐵飯碗也會開裂
當然,也有網友提出疑問,末位淘汰合法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的,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在這里要注意的是,勞動者在用人單位考核居中排名靠后,不等于“不能勝任工作”,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只要有考核就有末位,這是很多企業提倡的叢林法則,是很多企業提出的狼性文化,這法則的本質就是吃人。
而在醫護人員缺口巨大的當前,把這狼性文化運用到醫護人員身上,有些不合時宜,也有些冰冷。
畢竟,中國醫生的累是有目共睹的!
可即便是這樣,“末位淘汰”制還是逐漸被引入醫療行業,在這里小編也要提醒各位同行,簡練自身醫療技術,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非常重要。雖然醫生這一職業一直被視為鐵飯碗,可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這鐵飯碗有了開裂的痕跡。
來 源 | 愛愛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備注來源,違者必究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