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跳槽嗎?
最近,濟南衛健委網上發布了,濟南市衛健委近期答復市第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人大代表侯艷關于“公立醫院存在攫取企業醫院人才現象”等問題的建議,明確表示:各大醫院不要無序地相互挖人,不要瞄準市內,更不要瞄準基層。
侯艷在建議中稱,公立醫院存在攫取企業醫院人才現象,使得企業醫院更加舉步維艱,建議公立醫院盡量不要挖同地區企業醫院醫生。
而濟南市衛健委在3月18日作出的答復中也明確表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做好2020年縣級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切實加強人才交流的管理,禁止采取另建檔案等違規做法調入人員,禁止上級醫療衛生機構從下級醫療衛生機構‘虹吸式’搶挖人才。
市衛生健康委主要負責人在全市醫療管理工作會議上也明確要求:“要有全局意識,不要無序地相互挖人,不要瞄準市內,更不要瞄準基層。”
對此,有網友表示,我在臨床一線工作了10年,月薪在6000-7000之間,平日里不省吃儉用都不夠家庭開支。收入一直這么低,有好的機會肯定會考慮跳槽。若醫院真的想要留住人才,提高醫生的福利待遇才是關鍵。
一個已經有好待遇的地方跟一個待遇現在不怎么好以后也未必趕得上的地方,是個人都知道該選啥,待遇提不上去想留住人,想啥呢?
國家早有明文:禁止上級醫院“虹吸式”搶挖人才
對于醫院來說,要解決人才瓶頸的措施通常無外乎:外引內培,要么從外“挖人”,要么通過內部路徑培養。但醫務人員的成長周期較長,骨干醫生尤其如此,因而,一些醫院寧肯冒著“不講武德”的風險,也要“挖墻腳”,對于一些醫生來說,出于薪資待遇和個人發展的考量,也可能欣然跳槽。
譬如兩年前河南醫護集體跳槽鄭大一附院,就曾引發熱議。當時就有人認為,這樣的舉動有可能引發被挖醫院向其他基層醫療機構“挖人”填補崗位空缺的沖動。從而對人才吸引力原本就不足的基層醫療發展構成挑戰。
其實,為了保證基層醫療的健康發展,2020年國家衛健委、人社部就曾聯合發文,明確提出,禁止上級醫療衛生機構從下級醫療衛生機構“虹吸式”搶挖人才。
在地方層面,2018年河南省衛健委也曾印發《關于確保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穩定的通知》,明確一系列硬標準,對規范基層人才合理流動劃出紅線,遏制衛生人才非正常流動。
該省提出,各級衛生部門要加強對人才流動和人才檔案的管理,禁止采取另建檔案等違規做法調入人員。
若上級醫院確實需要從基層挖人,則需要對流動人才前期培養的投入進行合理補償,對未經同級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從下級醫療衛生機構調入人員的單位,要按工作年限每年20萬元的標準補償給下級調出單位作為人才培養費。
即便如此,也無法完全阻止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人才的“虹吸”。
“縣里醫生平均工資6000元,而到省里就上萬元了”,一位縣醫院院長曾無奈道:有些本科畢業生來基層工作幾年,剛到了能獨當一面時,便迫不及待跳槽。
“不管是公立醫院之間相互挖人,還是私立醫療機構從公立醫院挖人,都不應該采取破壞性的,整個學科一鍋端的方式。應該采取更加智慧,更加溫和的挖人方法。”2018年2月,知名婦產科專家段濤教授在《創業日記之致公立醫院院長的一封信》中如是提到。
大樹之下寸草不生,總是不好的。
在段濤看來,挖人是要有分寸的,是要講究手法的,可以是大動作,但是要小切口,這樣不會引起震蕩,頂多會引起暫時的陣痛。
首先,無序地相互挖人,特別是瞄準市內和基層,對于整個醫療體系的穩定和發展都是不利的。這不僅可能導致人才資源的過度集中,使得一些基層或較小規模的醫院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更可能破壞醫療服務的均衡性,使得一些地區的醫療服務質量下降。
其次,這種行為也可能引發醫療行業的惡性競爭,使得醫院更加注重短期的人才爭奪,而忽視了長期的人才培養和發展。這對于醫療行業的長遠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對此,2023年12月25日,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要求加強基本建設項目管理,嚴禁公立醫院舉債建設和超標準裝修,規范基本建設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加強多院區建設管理,嚴禁未批先辦、未批先建,堅決杜絕無序擴張。
對于被“挖墻腳”的下級醫院,則需要強化自身的“硬實力”,從而去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
比如基層醫療機構,深化醫聯體建設,通過醫保等手段引導、完善分級診療都是切入點;比如民營醫院,回歸醫療本質,找好定位、打造特色專科等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待遇問題。
為何呢?
畢竟大家上班、工作都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
來 源 | 綜合整理自濟南衛健委、看醫界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違規、侵權、來源標注錯誤,請聯系我們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