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介紹
(一) 主訴:關節疼痛9年、乏力2年、手抖1年。
(二) 病史:患者,男性,21歲。1991年開始雙膝、踝關節疼痛,以活動開始時明顯,稍活動后緩解,持續長時間活動又加重,需要休息一段時間后才能再行走,不伴發熱、晨僵和皮疹,外院僅應用“止痛藥物”癥狀稍有緩解。1994年先后出現右膝和左膝關節腫脹,無局部發熱和發紅,持續2周后經“關節腔穿刺抽液”腫脹消失。1995年發現有“全身骨質疏松”,1998年出現雙下肢活動后乏力,上下樓、下蹲和蹲位站立困難,1999年4月開始出現雙手顫抖,以緊張時明顯,癥狀逐漸加重。近1年體重下降8公斤。患者有輕度口眼干燥,但否認腮腺部位腫大、肌痛、多尿多飲、腰背疼痛、足跟腫痛、眼紅、發作性肢體癱瘓和雷諾現象等。家族史:姐姐有類似癥狀。
(三)入院查體:體態消瘦,四肢毛發多,肋骨骨軟骨交界處有輕度串珠狀改變,牙齒無脫落,牙齦無萎縮,脾臟可觸及,下蹲后不能站立,雙手平伸有粗震顫,全身骨和關節均有中度壓痛,無腫脹,雙膝關節有骨摩擦音,四肢肌力和肌張力正常,淺表淋巴結、心、肺、肝和神經系統均無異常。
(四)輔助檢查: 1995年外院檢查: 血鉀降低(3.16mmol/L),血氯偏高(115.9mmol/L),堿性磷酸酶升高(367IU/L),尿pH值為7.0,查顱骨、腰椎及骨盆、手等諸骨X線片:骨密度降低,廣泛骨小梁模糊,呈毛玻璃樣改變,骨皮質變薄,邊緣模糊,膝關節有間隙變窄,髁間棘變尖,邊緣有骨刺形成。骨密度掃描提示有骨質密度降低。
(五)病例特點:
1.青年男性,幼年起病,病程9年;
2. 主要表現為雙膝和踝關節疼痛,膝關節一過性腫脹,全身骨及關節壓痛,X線片和骨密度檢查證實有骨軟化、廣泛骨質疏松及骨質增生;
3.有輕度口眼干燥;
4.曾有低血鉀、高血氯和堿性尿。
(六)初步診斷:1.全身骨質疏松原因待查:成骨不全癥?干燥綜合征?腎小管酸中毒?2.骨關節炎(繼發性);3.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七)初步治療:給予凱思立D 1片,每日2次,20%枸櫞酸鉀10毫升,每日3次,阿侖磷酸鈉(福善美)10毫克,每早1次(空腹),及扶他林25毫克,每日3次對癥處理。
(八)住院經過:入院后檢查:動脈血氣分析:pH7.39, PO2 117.3mmHg,SO2 98.4%, BE-7.6,HCO3- 15.9mmol/L,PCO2 26.8mmHg,尿常規:pH6.0~7.5,比重1.010~1.020,尿鈣8.02mmol/24h(正常值2.5~7.5mmol/24h),尿鈉123.36mmol/24h(正常130~260mmol /24h),尿鉀24.696mmol/24h(正常51~102mmol/24h),尿磷12.528/24h(正常35.5~54.9mmol/24h), 血清銅藍蛋白:84.5mg/dl(正常值200~400mg/L), 血清銅373.6mg/L, 尿銅:103.2ug/24hr,血堿性磷酸酶174.3U/L,HLA-B27:陰性。骶髂關節正位片:除骨質疏松外,其它無異常。腹部B超:肝實質回聲彌漫性增粗增強,脾大(13cm×4cm)。眼裂隙燈檢查:雙眼周邊角膜后彈力層可見棕黃色顆粒狀渾濁(K-F環)。頭顱CT:雙側丘腦區可見對稱性的低密度區,邊緣模糊,雙側側腦室前角、三腦室、中腦導水管擴大,部分腦溝增寬,考慮基底核團變性疾病。其它正常的項目包括肝腎功能、血清甲狀旁腺激素、游離T3、T4、TSH、血沉、血電解質、各種自身抗體、免疫球蛋白、心電圖、肌電圖、脊髓MRI、腎圖、腎上腺B超、Schirmer's試驗、淚膜破裂試驗、角膜熒光染色、糖片含化試驗以及氯化銨負荷試驗。
(九)最后診斷:1.全身骨質疏松和骨軟化:肝豆狀核變性;2.骨關節炎(繼發性)
(十)治療:教育患者避免高銅飲食如動物肝臟和甲殼類動物,建議進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飲食。停用20%枸櫞酸鉀,在應用凱思立D 和阿侖磷酸鈉(福善美)的基礎上,給予硫酸鋅50mg,每日3次,青霉胺 0.25,每日1次,后逐漸增加至0.5,每日3次治療。
(十一)隨診:隨訪半年關節和骨癥狀明顯改善,雙手震顫也有所緩解。
二、診治思維過程
(一)診斷及其依據
1.肝豆狀核變性,診斷主要依據:(1)有家族史;(2)角膜上K-F環;(3)有椎體外系癥狀:雙手震顫。(4)化驗血清銅藍蛋白降低、血清銅總量下降和24小時尿銅排泄升高; (5)有肝實質慢性損害; (6)雙側丘腦區可見對稱性的低密度區,邊緣模糊;
2.膝骨關節炎(繼發性),診斷主要依據:(1)有膝關節疼痛,活動后加重;(2)查體有膝關節骨摩擦音;(3)無晨僵;(4)X線片有膝關節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髁間棘變尖,邊緣有骨刺形成;(5)有原發病肝豆狀核變性。
(二)鑒別診斷及依據
根據患者為幼年發病、輕度口眼干燥、下肢大關節疼痛和一過性腫脹,全身廣泛骨質疏松和骨軟化為中心進行以下鑒別診斷:
1.原發干燥綜合征(繼發腎小管酸中毒):
支持點:(1)有口眼干燥;(2)曾有低血鉀、高血氯和堿性尿;(3)有全身廣泛骨質疏松、骨軟化;(4)有一過性關節炎及持續關節痛。
不支持點:(1)無發作性低血鉀性軟癱;(2)確定口眼干燥的客觀檢查如Schirmer's試驗、淚膜破裂試驗、角膜熒光染色及糖片含化試驗均正常;(3)氯化銨負荷試驗正常;(4)入院后檢查血鉀、各種自身抗體及免疫球蛋白均正常;(5)角膜上有K-F環(圖1);(6)血清銅藍蛋白降低;(7)雙側丘腦區可見對稱性的低密度區。從本次入院情況來看,診斷本病缺乏依據。
2.成骨不全癥:
支持點:(1)幼年發病;(2)有全身普遍骨質疏松;(3)有類似癥狀的家族史。
不支持點:(1)無皮膚菲薄及皮下出血;(2)鞏膜無變化;(3)無成齒不全和膜性顱、(4)角膜上有K-F環;(5)血清銅藍蛋白降低;(6)雙側丘腦區可見對稱性的低密度區。本病可以排除。
3.其它: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皮質類固醇增多癥等可引起全身性骨質疏松,但該病例缺乏以上疾病的特點,這些疾病相關的化驗檢查均無異常,可排除這些疾病。藥物如抗癲癇藥物、皮質類固醇激素、肝素均可引起骨質疏松,但該患者無應用以上藥物史,可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