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反腐狂飆之下,患者質疑有所增多。
王先生的父親今年80歲,前不久因高血壓病在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經過十多天的診治,錢花了不少,可王先生父親的高血壓仍沒有控制住,醫生建議去市級醫院就診,于是為其父親辦理了出院手續。
但是,王先生卻要求醫生全額退還其住院費用!
王先生對醫生提出質疑:他認為他父親在醫院看病,花了不少錢,卻沒有看好,而醫生拿了錢卻不辦事,所以應該退還醫療費用。于是,王先生便要求醫生退還其父親看病的費用。醫生表示自己只是按醫院規章制度看病,并未私自收取其父親任何住院費用,所以不應該也不用退還其任何費用!
王先生很是憤怒:當前國家醫療反腐正在勢頭,他覺得應該查一查醫生看病不作為,明明自己把錢都交給了醫院,而醫院給醫生發工資,他拿了錢就有責任和義務給父親看好病,如果看不好病,就不該收費!
針對王先生的質疑,我們不妨想一想,醫院看病沒看好,究竟該不該退還費用?為什么?
接下來我將說一下個人看法:
首先,我覺得醫生不僅僅是“看病的人”,更是疾病治療的引路人。當我們感到不適,前往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我們的癥狀、體征,甚至可能進行一些檢查,來判斷我們到底得了什么病。但疾病的治療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同的病情有時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案,這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且醫生也是人,而不是超人。醫學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疾病的復雜性和多變性讓醫生的工作異常艱巨。每一個病例都是個體,從病情的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到后續的康復過程,醫生需要全力以赴。但意外和失敗乃常有之。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張先生感到胃痛難忍,前來醫院就診。醫生經過仔細的檢查后,認為張先生可能患有胃炎,制定了相應的治療方案并開出藥方。然而,在治療的過程中,張先生可能沒有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去服藥、飲食上的調整等。這就像是醫生給了一個指引,但實際執行是否到位,卻需要患者的積極參與。如果張先生沒有按照醫囑去執行,治療效果可能就不如預期,這并不能單純歸咎于醫生。
此外,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療(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有時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來逐步展現效果。有時候,治療的初期可能并沒有顯著的改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可能會逐漸好轉。這就好比種植一棵樹,雖然在開始時你看不到它的生長,但隨著日子的積累,你會發現它已經茁壯成長了。
再者,醫生收取的診費并非簡單的“看病費”,而是服務費。醫生除了開出處方和給予治療建議外,還為病人提供了病情解讀、疑慮解答等專業知識。即便治療結果不盡如人意,醫生提供的服務也是實實在在的,并非可以因為病情未能痊愈而要求退款。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反應進行調整。如果一個病人的病情復雜,治療可能需要反復嘗試不同的方法,直到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可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嘗試都會立即見效。醫生也是凡人,面對著復雜多樣的疾病和挑戰。他們為人類的健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救死扶傷是醫生的職責,然而病情的困難和不確定性擺在那里,我們要對醫生的努力給予理解和尊重。給予醫生應得的聆聽和合理期望,不僅有助于醫患關系的改善,更能促進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
所以,質疑醫生是否拿了錢不辦事的觀點并不全面,它沒有充分考慮到醫療治療的復雜性以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積極參與。醫生不僅僅是提供藥物的人,更是在我們走向疾病康復的道路上給予引導的人。因此,在評價醫療效果時,我們應該理性看待,與醫生保持溝通,共同為疾病康復而努力。畢竟,看病不僅僅是醫生的責任,更需要患者的配合和耐心。
最后,我想說,醫療機構和醫生并不以療效保障為主要目標,而是致力于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全面有效的醫療服務。隨著醫學的進步,許多已經被證實有效的治療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醫學并非準確預測未來、奇跡般痊愈的工具。將醫生與商業行為劃等號,對醫生的成果與價值進行貶低,既無理也不公。您覺得呢?
來 源 | 江淮醫學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