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發文!基層醫療機構有新任務
2023-07-31 08:53
閱讀:2487
來源:見文末
作者:醫**漫
責任編輯:醫路漫漫
[導讀] 警惕!超百余人感染,已出現本土傳播
7月26日深夜,國家疾控局官微印發《猴痘防控方案》,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下達防控任務。
近期,國內多地密集報告發現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出現了本土續發疫情和隱匿傳播風險。7月24日,青海西寧確診1例猴痘病例(為外省猴痘病例密切接觸者排查中發現)
此前,中國疾控中心發布6月猴痘疫情監測情況,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國內地(不含港澳臺)新增報告106例猴痘確診病例,涉及廣東、北京、江蘇、湖北、山東、浙江等六地。小編注意到,隨著國內陸續出現猴痘病例,多地組織召開了基層醫療機構猴痘防控培訓會,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對猴痘的臨床鑒別、診療及感染防控能力,并進行逐一考核,要求切實做好猴痘監測及居民健康科普工作。目前,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確,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皮膚或黏膜傳播,有調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現癥狀前1-4天存在傳染性,整個病程約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較長。根據最新通報顯示,國內已出現了本土傳播病例,猴痘傳播風險進一步增加。國家疾控局新發布的《猴痘防控方案》在去年6月發布的《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猴痘防控有關措施。《猴痘防控方案》要求,要開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檢監測,落實病例隔離治療、流行病學調查和密切接觸者追蹤管理等措施。其中,基層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面臨多項防控任務。目前,我國猴痘疫情呈現以下特點,提醒所有基層醫療機構接診時提高警惕:一是,絕大多數病例為男男性行為人群,主要通過男男性接觸傳播。二是,其他接觸方式傳播風險低,除性接觸以外的絕大多數密切接觸者未發生感染。三是,大部分病例就診時發現,少數病例為密切接觸者追蹤篩查發現。四是,絕大多數病例臨床表現典型,主要為發熱、皰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無重癥、死亡病例。 開展猴痘樣癥狀監測,重點關注猴痘樣癥狀者。發現猴痘樣癥狀者,應主動詢問流行病學史,記錄患者現住址及聯系方式,采集標本送疾控機構進行猴痘核酸檢測。1.猴痘樣癥狀者。不明原因急性皮疹(面部或口腔黏膜、四肢、生殖器或會陰、肛周等部位),伴發熱(>37.3℃)或淋巴結腫大者。2.疑似病例。猴痘樣癥狀者,發病前21天內具備以下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項:3.確診病例。猴痘樣癥狀者、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觸者,經實驗室檢測猴痘病毒核酸陽性或病毒分離陽性者。尤其針對男男性行為人群等重點人群開展診療或檢測咨詢服務時,要主動詢問是否有猴痘樣癥狀及其可疑接觸史,及時發現猴痘病例。三、出現首例確診或2例以上相關聯病例,2小時內要上報!《猴痘防控方案》要求,診斷的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應于24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監測報告管理模塊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需在規定時限內將傳染病報告卡信息報告屬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級疾控機構進行網絡報告,同時傳真或寄送傳染病報告卡至代報單位。負責病例網絡直報的醫療衛生機構,要根據實驗室檢測結果、流調進展及時對病例信息進行復核、訂正。各縣(市、區)出現首例猴痘確診病例或者2例及以上存在流行病學關聯的確診病例,應當在2小時內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報告,事件級別選擇“未分級”。按照《猴痘防控方案》有關規定,根據病例的不同情況分類實施醫療機構隔離治療或居家隔離治療。發現猴痘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應當及時轉運至醫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如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病變部位已結痂,可轉為居家隔離治療,直至皮疹結痂自然脫落,解除居家隔離。對病情較輕且具備居家隔離治療條件的確診病例,經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聯合評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離治療。對于實行居家隔離治療的確診病例發放《猴痘病例居家隔離治療健康告知書》(附文末)。根據《猴痘防控方案》要求,判定為密切接觸者,要施行21天居家健康檢測。疾控機構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在第7、14、21天電話或上門主動詢問密切接觸者自我健康監測情況,提供咨詢指導建議。發現體溫或癥狀,如發熱(>37.3℃)、皮疹、淺表淋巴結腫大等異常情況,及時調查處置。猴痘密切接觸者包括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動物及其分泌物、滲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職業暴露或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等,經評估有感染風險的人員。《猴痘防控方案》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嚴格做好院內感染控制和醫務人員防護。1.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應安置在隔離病房,疑似病例單間隔離。2.醫務人員執行標準預防,采取經接觸傳播和經飛沫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措施,佩戴一次性乳膠手套、KN95/N95及以上級別的口罩、防護面屏或護目鏡、一次性隔離衣等,同時做好手衛生。3.嚴格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對病例的體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進行規范處理,做好診療環境(空氣、物體表面、地面等)、醫療器械、病例使用物品等的清潔消毒。4.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做好醫療廢物的處置和管理。針對重點人群、出入境人員和一般人群等不同人群分類開展宣傳教育,有針對性地加強不同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識和個人防護措施,積極配合做好防控工作。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