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逢春的多粘菌素
2021-09-01 03:00
閱讀:23095
來源:醫學用藥參考
作者:醫****考
責任編輯:醫學用藥參考
[導讀] 近年隨著多重耐藥和廣泛耐藥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發生率的不斷上升,過去因為毒性大而被摒棄的多黏菌素又重新回到臨床上使用,如今他又有哪些應用了呢?
多黏菌素(又稱黏菌素)類抗生素是從多黏芽孢桿菌培養液中分離出的一類多肽類抗生素,有多黏菌素A、B、C、D、E、5種,目前在臨床應用有多黏菌素B和E的硫酸鹽和甲磺酸鹽(CMS)。由于多黏菌素腎毒性大,應用非常少,但近年來,隨著多重耐藥和廣泛耐藥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發生率的不斷上升,由于多黏菌素對多重耐藥和廣泛耐藥革蘭陰性桿菌有著良好的療效,在臨床上應用開始逐漸增多。1、黏菌素分子中的聚陽離子環與革蘭陰性桿菌細胞膜上的磷酸基結合,致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內的嘌呤、嘧啶等小分子物質外漏,細菌膨脹、溶解死亡;2、可經囊泡接觸途徑,使細胞內外膜之間的成分交叉,引起滲透不平衡,導致細菌膨脹、溶解;3、氧化應激反應導致羥自由基的積累,破壞細菌的DNA;多黏菌素B與多黏菌素E在抗菌譜上基本保持一致,屬窄譜抗菌藥物,對絕大多數革蘭陰性桿菌有較好的活性,如對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屬、氣單胞菌屬、大腸埃希菌、腸桿菌等。而對流感嗜血桿菌、嗜肺軍團菌、沙門菌屬和志賀菌屬抗菌活性欠佳。多黏菌素最低抑菌濃度(MIC)折點值詳見下表。注:CLSI為2019年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EUCAST為歐洲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委員會。
多黏菌素B主要通過非腎途徑清除,尿中的原型藥物<1%,腎功能不會影響多黏菌素B血漿濃度。多黏菌素E常用劑型是硫酸黏菌素和黏菌素甲磺酸鹽(CMS),CMS主要通過腎臟清除,而硫酸黏菌素(即多黏菌素E)主要通過腎臟以外的途徑清除。詳見下圖。臨床使用多黏菌素時一般不單獨應用,應根據不同感染部位、不同病原菌及藥敏情況聯合其他抗菌藥物。對于多重耐藥菌(MDR)的不動桿菌屬、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導致的醫院獲得性肺炎(HAP)/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患者患者,建議靜脈應用抗菌藥物聯合霧化吸入多黏菌素輔助治療;對于廣泛耐藥菌(XDR)的不動桿菌屬、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導致的HAP/VAP患者,建議多黏菌素靜脈注射聯合霧化吸入治療。常見霧化給藥方式為:多黏菌素B50mg溶于5mL無菌注射用水中,每12h1次;多黏菌素E30~60mg黏菌素活性基質(CBA)溶于2~4mL生理鹽水中,每8~12h1次,應現用現配。對于全身用藥48~72h仍未取得預期效果的碳青霉烯類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特別是不動桿菌屬、銅綠假單胞菌和腸桿菌)所致的腦室炎或腦膜炎,建議每天腦室內或鞘內注射5mg(50kU)多黏菌素B或125kUCMS(約4.1mgCBA)。首選腦室注射;鞘內注射時應注意采用按摩注射法緩慢推注,注意發生局部刺激的可能。對于碳青霉烯類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的血流感染,可選擇多黏菌素聯合藥敏結果敏感的1個或多個抗菌藥物治療;若沒有敏感的藥物,建議聯合1種或2種MIC靠近折點的抗菌藥物治療。有研究顯示,碳青霉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28d病死率高達39%,其中多黏菌素或替加環素聯合碳青霉烯類藥物治療的28d病死率為12.5%,而多黏菌素單藥治療的病死率為57.1%。與多黏菌素單藥治療相比,基于多黏菌素的聯合治療有更高的微生物清除率和治愈率。多黏菌素B由于制劑單一臨床使用過程中劑量單位轉化相對簡單,多黏菌素B1mg相當于10kU;而多黏菌素E的劑量換算相對復雜,以CBA為單位計算時,多黏菌素E1mgCBA=2.4mgCMS;1mgCMS=12.5kUCMS。多黏菌素B的負荷劑量為2.0~2.5mg/kg(相當于20~25kU/kg),輸注時間1h;在12~24h后給予維持劑量2.5~3.0mg·kg-1·d-1,分2次給藥,持續輸注1h以上,不需要根據腎功能調整給藥劑量。多黏菌素E負荷劑量為5mg/kgCBA,最大劑量不超過300mgCBA,持續靜脈輸注0.5~1.0h以上;在12~24h后給予維持劑量2.5~5.0mg·kg-1·d-1CBA,分2~4次給藥。腎功能不全患者,應根據腎功能調整每日給藥劑量,詳見下表注:CLcr為肌酐清除率;a為校正體重估算的CLcr;b為針對CLcr范圍窄的患者,為了達到理想的多黏菌素E平均穩態血漿濃度(Css,avg)2mg/L;c為分2次輸注,間隔12h。多黏菌素的主要不良反應是腎毒性、神經毒性及色素沉著,以腎毒性最常見。發生腎毒性時多黏菌素E需調整劑量,而多黏菌素B無需調整劑量,多數在停藥后腎功能可恢復。神經毒性較腎毒性少見,主要是頭暈及共濟失調、面部潮紅、嗜睡等;鞘內給藥可見腦膜刺激癥狀,如發熱、頭疼、頸部僵硬、腦脊液中細胞計數和蛋白升高。靜脈注射多黏菌素B后可導致色素沉著,發生率為8%~15%,色素沉著不會影響治療效果,部分患者在停藥后膚色可恢復。使用多黏菌素不僅需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以下情況也需避免使用。2、避免與筒箭毒堿肌肉松弛劑和其它神經毒性藥物(醚、筒箭毒堿,琥珀酰膽堿,加拉明、十甲季銨和檸檬酸鈉)合用,可能導致呼吸制,如果出現呼吸麻痹癥狀,應給予呼吸輔助,停用藥物。3、避免與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等其他腎毒性藥物合用。[1] 孟現民,董平,張永信. 多黏菌素類抗生素[J]. 上海醫藥,2015(23):3-7.[2] 鈕曉淑,胡昌勤,常艷. 多黏菌素類抗生素的研發沿革與現狀[J]. 中國藥師,2021,24(5):936-940. DOI:10.3969/j.issn.1008-049X.2021.05.031.[3]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危重醫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感染性疾病循證與轉化專業委員會. 多黏菌素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9,31(10):1194-1198.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9.10.003.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