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絕對收入與大眾相比或許并不算低,但是大部分醫生都認為,這份職業所需要的勇氣與付出和物質回報不對等。薪酬制度到底如何找到一種合理的實踐路徑,讓醫生既能在工作中心無旁騖,又能為患者盡其所能?
“基本”不該等同于“低”
我國醫生的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資與獎金兩部分組成。基本工資部分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等,主要與醫生的職稱、工齡有關,屬于薪酬中比較固定的部分,也是收入的“小頭”.
2012年《全國衛生財務年報》的數據顯示,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工資總收入中基本工資占22.9%,津貼補貼占20.5%,績效工資和獎金占56.6%.這就是說,與創收掛鉤的收入比例最高能占到70%——80%.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光鵬認為,我國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工資結構不合理,不僅表現在不合規收入十分普遍,也表現在合規收入中基本工資比重過低。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董克用教授認為,公立醫院一直實行國家統一規定的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沒有體現出醫療行業的特殊性。醫療機構在國家規定的工資之外自行補上了“不足”的部分,其結果就是,在很多城市大醫院,基本工資僅僅是醫生薪酬構成的一小部分。
某調查顯示,25歲——35歲的醫生是離職的主力軍。當前一大批80后醫生正加速從醫院逃離,其中不少是三甲醫院的骨干醫生。高強度的工作、低性價比的薪資、沒有安全感的環境等,都是他們選擇逃離的原因。
一些離開醫療行業的人坦言,只有具備較好家庭經濟條件的人,才能在醫生這份職業上堅持下來,“富裕階層才能學醫”的潛規則已經初露端倪。
過度醫療被吐槽
醫生的績效工資與醫院、科室的效益密切相關,這并不是什么秘密。長期以來,公立醫院形成了基本工資很低、獎金根據醫院經營狀況發放的薪酬制度,進而造成很多城市三級醫院的獎金數量極為可觀,占薪酬總量的比重很高;而經營狀況較差的醫院,則只能保障基本工資。
201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對廣州市所有三甲醫院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醫生賬面上的平均年薪是4.6萬余元,但實際收入19萬余元。中間的差價,主要來自醫院自身經營。作為事業編制人員,北京的一般的三甲醫院醫生基本工資每月二三千元,獎金占大頭,除月獎外,年終獎還有二三萬元。業內人士透露,北京日門診量1萬人次左右的大醫院,發給一線醫生的平均年薪約18萬元,科主任為25萬——30萬元。
醫院和科室效益不同,醫生收入也有差距。比如北京二甲醫院病人少,醫生年薪10萬元左右。內科心腦血管病人多,要常年服藥,比兒科、中醫科等收入高。不過在“以藥養醫”環境下,醫生收入來源,除了醫院薪酬外,還有回扣、紅包和“走穴”等隱性收入。
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鐘東波認為,“經濟掛鉤”正是我國公立醫院薪酬制度設計中最要害的問題。允許公立醫院將收支結余用于分配,將醫生薪酬與對醫院的經濟貢獻掛鉤,這就是眾所周知的逐利機制,造成了公立醫院公益目標的偏離。“經濟掛鉤”帶來了一連串問題,包括催生過度醫療,**醫療費用過快上漲,影響醫療安全質量;將優秀醫生和患者虹吸到市場競爭力強的大醫院,加劇了看病難;削弱部分經濟受益差的科室,加劇供需矛盾;致使醫患信任缺失,醫療**增多,醫患矛盾尖銳。
改革走向
一位北京市大醫院的主任醫師表示,城市里的有名醫生或科主任不缺錢,缺乏的是合理的收入來源和陽光化的制度保障。他舉例,每個月他從醫院獲得的薪酬在1.5萬元左右,通過“飛刀”“走穴”等院外活動,又能獲得大約3萬元的收入。
國內地市級、縣級公立醫療機構醫生的薪酬一般會略高于當地事業單位的平均薪酬。醫生薪酬相對公務員、教師高一點,但卻要為此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犧牲大量的休息時間。
老百姓之所以普遍認為醫生收入高,主要還是因為中國醫生的收入不透明,即低水平薪酬催生的灰色收入盛行,**并不能真實地了解和控制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的實際收入水平。這種情況在國際上是十分罕見的。
鐘東波認為,只有建立起不掛鉤的薪酬制度,才能讓醫生成為患者利益的“完美代理人”.比如,美國梅奧診所實施的就是高水平的固定薪金制,這一制度使得醫務人員可以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完全不必擔心其他事情。
大家或許認為醫生收回扣、拿紅包是不對的,但在沒有制度激勵的背景下,一味要求個人覺悟的自我提高,還是不靠譜的,只有貫穿上下的制度保障才是根本。正如鐘南山所說:“醫生價值如何實現,是醫改的核心問題。沒有公平合理的利益機制,缺乏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的勞動收入,醫者難以靜心,患者也難以安心。”
到底是提高基本工資標準以弱化醫生的創收動力,還是提高加班、夜班等超時超額工作的補貼標準,抑或將“飛刀”、“走穴”等形式獲得的不菲報酬正當化、陽光化,還需政策制定者進一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