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授予胡大一母親胡佩蘭醫生的頒獎詞是:“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身為兒子的胡大一,對當前醫療領域有哪些看法呢?
醫生們犯了常識性的錯誤
談到當前醫療界的狀況,胡大一教授曾用過一個頗為新穎的表述:《黃帝內經》講“上醫治未病”,“知易行難”.扁鵲能治大病,可以做手術,能掙錢,很有成就感,大家覺得他很厲害;扁鵲的二哥是治小病的,沒得大病就讓他治好了,所以大家覺得他只會看小病看不起他;老大是搞預防的,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他……我們目前的醫療界就是這么一個情況。
胡大一教授指出,現在其實沒有那么多疑難雜癥,很多都是醫生們犯了常識性的錯誤。如果醫生們能更多地懂一些常識,看病會看得更好。如果天天只想著高精尖、新思想新設備,如果沒有對醫學本質的基本認知,高精尖的東西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同時,胡大一教授還曾指出,目前的醫學教育本碩博連讀,分科越來越細,重視學位、外文、論文,如此培養的醫生往往見病變不見病,更不見患病的人。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下成長的醫生不了解疾病的心理社會因素,不了解焦慮抑郁可表現為胸痛胸悶出汗的軀體癥狀,很容易過度使用不必要的生物技術,浪費醫療資源而療效很差。公共衛生/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裂痕日益加深,臨床醫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當務之急是讓大家敬神而不是敬廟
對于當前的醫療改革,胡大一教授曾指出,患者找的是廟而不是神,當務之急是要推動醫生品牌,讓大家認識醫生,讓大家敬神而不是敬廟一樣。具體來講,醫療改革要有三個活力:第一,民營資本的進入。第二,醫生多點執業。醫生本身應該是自由職業,但是我國多年發展下來,醫生都有編制,要編制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不能有編制,這涉及到人事改革的方方面面。現在有的醫院已經開始大膽嘗試,除了院長,包括副院長在內所有人都是合同制,醫院沒有編制,只有這樣醫生才能活起來。第三,互聯網進入醫療服務業。這三個活力會打破大醫院的壟斷,只有把這個墻撞破,醫生才能真正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