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張金哲被譽為“中國小兒外科之父”,在全球享有很高聲譽。94歲的他每天堅持上班,風雨無阻。出診、查房、做科研,成為他從醫近70年的習慣。他還堅持20多年到天津一兒童醫院義務出診、手術,不拿一分錢。醫者仁心,讓我們為張金哲醫生點贊,傳遞大醫精神!
張金哲是我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小兒外科之父”,在全球享有很高聲譽。2000年,他被英國皇家外科學會小兒外科學會授予“丹尼斯·布朗”金質獎章,成為我國唯一獲此殊榮的人。2010年,他獲得世界小兒外科學會聯合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專攻技術,帶小兒外科從零起步
1950年,30歲的張金哲在北大醫院建立了5張病床的小兒外科。1955年,張金哲調任新建的北京兒童醫院外科主任,15張病床,兩間手術室,這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小兒外科中心了。當時,小兒手術死亡率超過30%,而成年人的手術死亡率僅為4%—5%.張金哲認為,這說明我們的手術技術沒有問題,關鍵在于沒有專門從事、鉆研小兒外科手術的小兒外科醫生。
要給孩子做手術,首要解決的問題是麻醉。張金哲的辦法是趁孩子睡著后再用局部麻醉。他還首創肌肉注射硫賁妥鈉做基礎麻醉的方法。后來,張金哲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麻醉學專著《實用麻醉學》,使我國小兒外科麻醉技術走在國際前列。
早年,國內小兒外科幾乎沒有專門的小兒外科手術器械。張金哲在家里建了一個“小作坊”,在這里,他發明了用于小兒先天性巨結腸手術的“張氏鉗”、用于膽道再造手術防反流的“張氏瓣”、用于先天性無**手術的“張氏膜”等多種器械。
20世紀60年代,張金哲總結出小兒闌尾炎分型診斷、治療以及嬰幼兒腹部檢查方法,還有腸套疊、蛔蟲合并癥的非手術療法以及粘連性腸梗阻的分型治療,榮獲衛計委頒發的“技術***先鋒”獎章。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專攻肛腸外科與膽道外科,設計了巨結腸根治術環鉗吻合法、直腸纖維外膜松解尾路**成型手術及膽腸吻合防返流矩形瓣等手術。
在張金哲等兒科專家的帶領下,北京兒童醫院小兒外科到今天已擁有腫瘤、泌尿、骨科、整形外科、心臟外科、胸外科、神經外科及新生兒外科等十幾個專業。中國小兒外科從零起步,獲得了長足發展,并在國際小兒外科界擁有了話語權。
小玩意隨身帶,3分鐘把病講明白
張金哲說,孩子哭聲是診斷疾病的最好依據;把病治好了,孩子就笑了。
張金哲的白大褂口袋里總是裝著很多小玩意兒。有的孩子哭鬧不止,不讓做檢查,他就掏出來“變戲法”.孩子看得入迷,也想試一試。張金哲就提出:“你得讓我摸摸肚子。”像是“喜羊羊”等小玩具,只要孩子乖乖配合,就送一個當禮物。
在門急診,許多醫生因為孩子哭鬧無法觸摸腹部而感到束手無策。為此,張金哲總結出對比法、三層檢查法、從母親身后伸出手去觸摸嬰兒腹部等一系列檢查方法。對于嬰幼兒急腹癥,他要求在來診時、化驗后和住院前(或睡后)三次觸診腹部,這樣可以得到準確的體征。
張金哲認為,接待病人也是一種藝術。他提出醫患溝通“三分鐘口才”.意思是,醫生把病講清楚只需要三分鐘,盡量簡潔、扼要、通俗。多年來,張金哲的衣兜里隨時裝著寫有各種疾病的小紙條。每張紙條上,寫著一種病的癥狀、治療要點、注意事項,共有幾十種。為孩子看完病,張金哲就會撕下一張條塞給家長,并照著小條給家長講。家長不僅得到了安慰和信心,回去還可以再復習,按照醫生說的話照看好孩子。
盡心耐心,用愛和患者交朋友
“好的兒科大夫,必然是愛孩子的大夫。”張金哲一直提倡,要和患者交朋友。早年間,張金哲經常脫下白大褂,在上面描自己的名字,以便讓病人看清楚誰在為他看病。
張金哲擔任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期間,日程排得滿滿的,但他從不耽擱臨床工作,總是準時出診。實在不能出診,他都提前主動通知,對已經約好的病人,說明情況并更改日期。
張金哲認為,做醫生最大的醫德,就是盡心盡力把病人的病治好。醫生不管水平多高,永遠是個服務者,既要從治療方面為患者著想,也要從預后、經濟承受能力等方面為患者考慮,用最簡單的方法、最便宜的藥治好患者的病。同時,多一點耐心,多一點解釋。
張金哲曾在小兒外科設過一個“小金庫”,那是他和其他醫生用論文、書稿稿費和科研獎金聚積而成的,用來救助那些家境貧困的小患者。他還堅持20多年到天津的一家兒童醫院義務出診、查房、手術、講課,沒拿過一分錢。
張金哲用這樣四句話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兩袖清風,三餐飽暖,四鄰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