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溝通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誤解,在診療過程中亦是如此。在解釋病情時,醫學專業詞匯常會讓患者摸不著頭腦,如果醫生態度冷淡,雙方難免發生矛盾。小則發生口角,大則引發傷醫事件。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日本醫生是如何與患者交流的。
在日本的醫院看病,不僅環境舒適,醫生對患者的態度也十分值得稱贊。他們雖然是主宰著病人生死的專業人員,卻沒有居高臨下的感覺,會盡量用簡潔易懂的語言描述病情,更注重避免使用意義含混的詞句,避免讓患者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日本的醫學院在學生快要畢業時,會開展一項必不可少的訓練——模擬與患者交流。訓練中,如果學生只顧著看病歷,忽視了患者的感受,就要減分。
日本醫生在工作中涉及專業詞匯時,能不用就不用,即使用了也一定要給患者講明白,幫助患者清晰準確地了解自己的病情。體檢、看病都是如此,即使是感冒等小病也毫不含糊。從說明病情到治療方法和使用藥物,醫生不會使用任何生僻的詞匯。即使用藥不止一種,醫生也會仔細告知每一種的作用:有幫助愈合的,有消炎的,還有止癢的,讓人日后用藥非常安心。
原來日本法律規定,醫生有對患者詳細講解病情及相關事宜的義務。醫生白崎修一通過論文指出:首先,醫生必須就病名和病情給出說明,既要說明醫生將采取的治療方法和內容,以及預期能夠達到的治療效果。其次,要說明治療的危險性。再次,可能進行的治療及其利害得失,患者的疾病在不治療的情況下會怎樣發展,都要明確說明。
日本厚生勞動省還制定了《診療情報提供指南》。在此基礎上,各個地區的醫師還會制定各自的規范。比如佐世保中央病院就規定,醫生在向患者說明病情時,要“盡量避免使用專業用語,努力給出讓患者簡易明了的說明”。該醫院還特別在網站上指出,如果在問診時感覺醫生用語復雜、不明白,可隨時與其聯絡。
日本**國語研究所還公布了讓醫療用語易懂說明提案。提案指出,醫生要注意表達明確,不說含混詞匯,如瘀血、惡性腫瘤等要詳細說明。如果說成細胞異常增長導致腫塊加大、需要立即治療等,可以避免混同于其他病情。醫生清晰明了地告知病情,溫馨體貼的一句問候,都會被患者視為一劑良方,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良好的溝通,既讓患者安心,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