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壓力比綜合醫院醫生大
精神科的醫生們心理壓力比綜合醫院的醫生壓力更大。如果患者在病房出現外逃、自殺、自傷、打架等行為,醫院都會視為責任事故
據精神專家介紹,世界上的各種精神疾病多達400多種,我國有100多種。現在的各種精神疾病發病率已經達到正常人口的4~5%,這還不包括那些亞健康狀況的人。
精神病人需要更多的關愛。但治療和照顧他們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一般發病期的精神病患者被送到醫院后,需要7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夠控制病情。
這期間,患者會隨時出現外逃、自殺、自傷、打架的突發行為,所以精神科醫生上班時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北京回龍觀醫院王紹禮副院長對記者說,由于我們精神科醫生服務的對象是一些情緒失控的患者,所以精神科的醫生們心理壓力比綜合醫院的醫生壓力更大。如果患者在病房出現外逃、自殺、自傷、打架等行為,醫院都會視為責任事故。
今年8月的一天,兩位住院的精神病患者打架,護士上前勸阻,被其中一位患者舉起的垃圾桶砸中頭部。
至今,這名護士一上班就感到害怕,產生一種職業恐懼感,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
對于精神科醫生的壓力,盛利霞副主任醫師認為,壓力主要來自于患者癥狀的壓力和與病人溝通困難的壓力。
比如精神科醫生在給患者用藥前,一般會給患者做一些相關檢查,以排除軀體疾病。有位患者在做心肺檢查時沖動起來,一把掐住大夫的脖子,把大夫頂到了墻上。
“白天醫生護士多,還相對好些,夜間急診就一個醫生和一個護士,有的家屬實在沒有辦法了,晚上找警察把病人送過來,所以夜班的風險非常大。”盛利霞說。
如果遇到患有“鐘情妄想癥”的有些患者,大夫會感到更加緊張。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一件事情:
一位精神病患者自從到醫院就診后,自認為這位大夫愛上了他,當被拒絕后,患者覺得這位大夫是在考驗自己,于是患者有時在醫院門口等候,有時還跟蹤大夫下班。有一段時間,這位大夫不得不讓愛人每天接送自己上下班。
低收入致人才流失嚴重
國家對精神科醫生有補貼政策,但多年來僅限于“對三級甲等精神病院從事精神科工作8年以上的醫生給予每月30元的補貼”
職業的高風險和高壓力并沒有給精神科的醫生帶來高收入。據統計,北京綜合醫院醫生的年平均收入是9萬元,而精神類三級專科醫院醫生的年平均收入是6萬元。
一位精神科醫生對記者感嘆說,我工作20年了,現在是高級職稱,收入還不如我們醫院門口早上賣雞蛋灌餅的小販。
對于精神類醫生收入低于綜合類醫院醫生的問題,王紹禮副院長介紹說,精神科的患者住院時間長,病床周轉慢,檢查治療項目相對少,僅有的幾項測查收費基本是十幾年來沒有變。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一般由于病情影響大都沒有工作,婚姻家庭不完整,很少能組建家庭,大多處在貧困線上,基本屬于貧困群體,所以,醫院在經濟收入上很難提高。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對于精神科醫生的高風險職業特點,盡管國家有補貼政策,但多年來,執行的是“對三級甲等精神病院從事精神科工作8年以上的醫生給予每月30元補貼”的規定,而精神科護士以及區縣級醫院從事精神衛生防止工作的工作人員,則拿不到一分錢的補貼。
由于高風險、工作量大和收入的不匹配,這些年,精神科醫生流失情況非常嚴重。北京回龍觀醫院今年就有近30名醫護人員提出調動,而北京安定醫院每年新分來的醫生在干了一段時間后,有的就選擇離開了。
一位醫生感慨地對記者說,仍然堅守精神科崗位的醫生都是對這項事業充滿熱愛和感情的,患者內心的痛苦是外人不能體會的,幫助他們解除苦痛是精神科醫生的最大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