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醫生多點執業”首次被寫進《**工作報告》。盡管一些地區已經試點了醫生多點執業,但這一話題的紛爭從未停止:公立醫院的院長們表示“贊同”,卻又擔心醫生們種了別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民營醫院的院長們說,早就虛位以待,但也深知玻璃門還在;大多數醫生則在觀望;在公眾那一方卻擔心,多“點”的結果是,大專家跟著銀子跑,富人方便了,普通患者沒得到好處。
醫生多點執業究竟能走多遠?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趙平對記者說,多點執業對老百姓大有好處,醫院自當支持。現在,不管大病小病,患者都奔著大城市的大醫院跑,先不說就診費用,單單是患者和家屬的吃、住、行,就是一筆不菲的開支。如果專家們能到當地去,即便就診費用增加一些,但患者看病總的支出肯定會下降。不過,他也指出,多點執業增加了管理和協調的難度,弄不好,很可能就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趙平說,雖然《醫師法》規定醫生只能在本單位行醫,但現實中,醫生在院外執業的情況一直存在,只不過冠以“周末門診”、“專家指導”等名頭。有的醫生往往是周末最忙,一放假就飛往全國各地,有的院長迫不得已,去查尋醫生們飛行記錄。趙平認為,政策允許、甚至鼓勵多點執業,其實就是想把桌子下面的事兒翻到桌面上來,但配套政策一定要跟上,比如,如何保證原工作醫院的利益,醫生的工資怎么開、工作量怎么定,甚至要考慮到會不會再出現買賣病人的事。
這絕不是趙平一個人的擔心和困惑。不少大醫院的院長都表示,現在公立大醫院的醫生都超負荷工作,很難衡量一個醫生怎樣算是完成了本職工作。如果醫院批準專家出去執業,一旦本院有疑難危重病人需要他救治怎么辦?如果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院需要派他去支援怎么辦?醫生該怎么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原院長俞光巖說,醫生行醫往往需要多種條件支持,比如外科,光一個主刀大夫是無法高質量完成手術的,不僅需要好的設備,而且還要一個相互信賴的團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保證患者的利益也是個問題——畢竟主刀大夫還不能把整個科室都帶過去,一旦手術失敗,發生了醫療**,責任如何認定?是醫院負主要責任,還是醫生負主要責任?尤其是當前醫患關系如此緊張,不能不特別考慮這種可能。
關于醫療**的處理,北京的做法是,讓多點執業的醫生帶著一份醫療責任險出門。但有評論馬上指出,一份醫療責任險保障不了什么,不然,很多醫患**也不會鬧到難以收拾的地步。
民營醫院對多點執業舉雙手贊成,唯恐落實不了。在我國,一些大的公立醫院占據了大量的優質醫療資源,尤其是名醫、大專家更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如今,政策放開了口子,民營醫院自然樂意。據北京三博腦科醫院介紹,該院已經計劃聘請一批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專家定期來坐診。對外聘專家,不會讓他們孤軍作戰,會有一個團隊,包括麻醉、護理、檢驗等全力配合。
在沈陽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看來,說到底,醫院拼的還是醫生和醫生手里的活兒。在病人還是“唐僧肉”的時候,公立醫院如何肯把醫生和技術資源平白轉讓?再說,患者資源也主要集中在公立醫院,去民營醫院的仍是少數,醫生有什么動力去民營醫院行醫?偶爾走穴一下無妨,真正要坐堂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還指出,所謂多點執業遇冷,實際上是多點執業注冊遇冷,沒注冊“走穴”的仍大量存在。醫生們都懂得,很多事公開了沒好處,反而有害處。比如,醫生注冊了多點執業,那么多點執業的收入是否要和原單位分成?
在一些國家,醫生被定義為自由職業者。我國則不同,醫生大多依附于醫院。有人認為,多點執業是在解放醫生,但很多醫生卻不這么認為。一位醫生評價說,多點執業,不實際。他的理由是,醫生,特別是青年醫生,都很忙,基本上是“白加黑”,“5加2”,一“點”的活兒都干不完,哪有時間多“點”。再說,這幾年醫學院拼命擴招,各個醫院都人滿為患,除了偏僻的醫院,估計也沒有多“點”的好位置。能從多點執業獲益的是那些本來就有空閑時間、收入不低的資深醫生。
一位醫生說,他所在的醫院已經挑明,醫生要出門,必須經院領導層層審批。要是院領導認為,出去多點執業的大夫要是不安心工作,將來在一些科研項目上不考慮,那出去多掙點錢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對多點執業,老百姓還有很多擔心:沒有強制、引導和鼓勵的措施,恐怕沒有多少醫生愿意到基層衛生機構出診;多點執業的結局未必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到名醫,而只是給名醫們“走穴”披上合法的外衣而已。
衛計委副部長黃潔夫則對記者表示,醫生多點執業只是找對了方向,沒有各環節的細致梳理,是遠遠不夠的,相應的配套政策應盡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