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是全國第一個全面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城市,從醞釀、試點到實施,用了2年時間。今年8月,該市首批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準醫生將畢業。這些用新模式培養的準醫生有何新面目?記者經過采訪,發現有"三變"。
變"畢業找工作"為先拿"通行證"
對想去上海市各級醫院工作的應屆醫學畢業生來說,從2010年開始,無論什么學歷,都不能馬上得到一份工作,而是要進入39家指定的醫院學習"怎么做醫生",合格者才能拿到一張在上海就業的"通行證"。
上海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上海的醫院實行了"人事基本凍結",不再從醫學院校直接招錄從事臨床工作的畢業生。這就意味著,上海市所有醫院都向應屆臨床醫學畢業生關上了大門。
最開始,政策設計者擔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畢業生吸引力不夠。畢竟"畢業找工作"變為先拿"通行證",不僅變相延長了2年到3年就業時間,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培訓后的工作去向并不明朗。
然而擔憂的情況并沒有出現。即使在就業不能一次性到位的情況下,中山醫院、瑞金醫院這樣"名牌"醫院的培訓合格證書,依然受到眾多畢業生青睞,留院工作的競爭非常激烈。中山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姜琳兼管本院的內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她透露,大約有100人報考該院內科住院醫師,只有30人能成為幸運兒。
當年,上海市各醫院挑選了1841名應屆畢業生進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在這些應屆畢業生中,除了為社區培養的全科醫生外,其他全部具備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另一數字也能說明新政策沒有降低吸引力,在住院醫師中,外地生源占近六成,有約三成是外地院校的畢業生。去年,上海再次順利招錄1986名住院醫師。
變"自主培養"為"流水線培養"
"上海推行的改革彌合了因為醫院的差別而對醫生培養過程產生的影響。"一位專家指出,以前的醫生培養,都是各醫院自主進行,這一方式存在著諸多先天不足。首先是培訓機會不均等。同一起點的醫學院校畢業生進入不同的醫院,接受專業培訓的機會相差極大,在哪一級醫院工作就在哪一級醫院接受住院醫師培訓,導致畢業后在大醫院工作的成了"大醫師",在小醫院工作的就成了"小醫師"。其次是培訓質量參差不齊。住院醫師培訓缺乏統一的、權威的、針對性強的培訓課程設置和考核標準,加之各個培訓基地在臨床水平和學科發展上的差距,導致培訓效果有較大的差異。
上海的改革嘗試扭轉"醫院決定水平"的狀況。
首先,首批獲住院醫師培訓資格的39家醫院,全部是滬上實力非常強的醫院。在此之前,上海有123家二、三級醫院開展了培訓工作,但現在除39家之外,都終止了培訓工作,一律只能接受39家醫院培養出的"合格產品"。
其次,培訓對象進入醫院后,實行的是集中統一培訓。為保證培訓質量,上海市制定了統一的培訓大綱、考核標準,開展了帶教師資培訓,建立了培訓質控體系。姜琳說,這個過程很嚴格,有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等,如果考核不合格,培訓時間要順延,最長順延一年。兩次年度考核不合格,就會停止培訓資格,被淘汰掉。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否是打造"精品"醫生?專家指出,這是認識上的誤區,它打造的是"合格"醫生。衛計委畢業后醫學教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副秘書長陸君說,打一個簡單的比喻,這就好比高水平"流水線"生產統一的"產品",基本質量有保證,臨床能力有保證,這些嚴格規范的培訓可使醫學生轉變為素質能力有保證的合格臨床醫師。
變"拿畢業證找工作"為"拿培訓證找工作"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順利通過者,均獲得衛計委統一印制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這已經被看作是新的"敲門磚".復旦大學心內科研究生夏光,畢業后沒有回山東老家找工作,而是考進中山醫院,成為一名內科住院醫師。她對就業比較樂觀,以后無論去哪里找工作,用人單位都會考慮到,你是經過中山醫院培訓的合格醫生,會有加分。
上海市衛生局科教處處長張勘說,過去的培訓是在醫學畢業生確定工作單位后,作為醫院職工在本院接受培訓,缺乏有效的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不能有效調動住院醫師的培訓積極性,也導致人才不能正常流動。而現在,畢業生進入培訓醫院后,是以"行業人"身份接受培訓,與培訓醫院簽訂勞動合同,勞動關系委托市衛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管理,培訓結束后合同自然終止,培訓對象自主擇業。
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局獲悉,自今年開始,將陸續有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今年首批61名畢業生,都具備博士學歷,他們全部接受了2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其余1000余名住院醫師將于明年結束培訓,充實到各醫院醫師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