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氏病(gaucher disease)罕見,作者發現1例,報告如下。
病例資料
患者 女,52歲,發現脾腫大4月余,未作治療。查體:一般情況可;牙齦出血;淋巴結無腫大;肝肋下未及,脾肋下5cm;體溫36.5℃;RBC 3.96×1012/L,Hb 111g/L,WBC 3.90×109/L,PLT 57×109/L,RET 1.3%,MCV 83.3fl,MCH 28pg,MCHC 336g/L,HCT 33%,中性粒細胞79.7%,嗜酸性粒細胞0.7%,淋巴細胞16%,單核細胞3.6%,ESR 35mm/h。該患者年輕的時候有震顫麻痹癥,外傷時皮膚有色素沉著,8年前發現脾輕度大,現達肋下5cm,血小板最近降低,牙齦出血。骨髓檢查:涂片易見高雪氏細胞,尤以涂片邊緣和尾部居多,分類,其中一張涂片達875只高雪氏細胞,其形態特征:胞體較大,呈圓形、卵圓形、多邊形或不規則形;胞核相對較小,圓形或卵圓形,多偏位,單個核居多,也可見2~3個核,染色質較粗;胞漿多,呈淡藍色,有很多粗暗的波紋狀結構或纖維樣細絲,排列如蜘蛛網或洋蔥皮樣;經過碘酸-雪夫(PAS)、酸性磷酸酶(ACP)染色,結果均為強陽性。做CD41免疫化學染色,結果為陰性(巨核細胞和血小板顯示為陽性)。診斷為高雪氏病,建議脾穿刺做病理學檢查。
病例討論
高雪氏病又稱戈謝病,為罕見疾病,Gaucher于1882年首先報道一例慢性型病例而得名。高雪氏病多見于猶太人中,黃種人罕見,國內報道少。高雪氏病系一種先天性、家族性類脂質代謝障礙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有報道兄弟二人同患高雪氏病。由于β-葡萄糖腦苷脂酶的遺傳性缺陷,導致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細胞內大量葡萄糖腦苷脂堆積,造成肝脾腫大、骨髓受累等臨床表現,特別是脾臟更易受累。目前已知控制β-葡萄糖腦苷脂酶的基因在第一對染色體上。
由于高雪氏病發病年齡和臟器受累的程度不同,臨床癥狀差異大,可分為三種類型:
(1)嬰兒型(又稱急性型、嬰兒神經病變型):出生時發育正常,6個月左右出現食欲不振,發育停滯,此后病情進展迅速,出現肝脾腫大、肌張力亢進,或出現痙攣,足弓反張,最后出現吞咽、呼吸困難,大多于發病后2年內死亡;
(2)幼年型(又稱慢性型、亞急性神經病變型):此型較多見,多于學齡前發病,脾腫大及貧血常為首發體征及癥狀,神經系統癥狀不及急性型嚴重,常僅有行動異常、智力減低、震顫等,病程進展甚緩慢,可存活至20歲,亦可因感染、出血等并發癥死亡;
(3)成人型(又稱慢性成人型):嬰兒至成人期均可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育不良和肝脾巨大,無神經系統癥狀,因脾亢而導致貧血或出血,皮膚露出部位可出現黃褐色色素沉著和眼球結膜黃斑,骨損害廣泛,尤以股骨下端為甚,可出現皮質變薄、骨質疏松、下端膨大、似“長頸瓶”狀,病情進展極其緩慢,多數病例能夠維持數十年。本病例為成人型。
高雪氏病罕見,診斷宜謹慎,尤其是年齡大的患者。骨髓涂片當中出現少量高雪氏細胞時,更多的可能是其他情況。譚春艷等觀察94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結果有29例發現類高雪氏細胞。作者也曾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標本中發現過類高雪氏細胞。陸續有報道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何杰氏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地中海貧血、漿細胞骨髓瘤等病例中發現類高雪氏細胞,然而,這些疾病的臨床表現已及骨髓象和高雪氏病還是有較大的區別。高雪氏病的骨髓涂片上高雪氏細胞數量多、形態典型,而其他疾病類高雪氏細胞的數量一般為偶見,且往往有其他系列細胞的異常。也有報道高雪氏病可合并其它疾病。
當臨床表現符合且骨髓象典型時,可考慮高雪氏病,血清酸性磷酸酶增高可協助診斷。骨髓和脾穿刺涂片找到并確定是高雪氏細胞時可診斷為高雪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