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網站公布了《教育部衛計委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包括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在內的一系列措施。據悉,此次改革的目標是,優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結構,建立醫學人才培養規模和結構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求有效銜接的調控機制: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加強臨床實踐教學能力建設,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等。南方醫科大學校長助理、教務處長文民剛說,南方醫科大學已著手準備申請卓越醫生教育計劃試點,從去年開始南方醫科大學招收了卓越創新班,打破傳統醫學生培養模式進行教學改革。
“十二五”期間不增設臨床醫學專業點
此次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意見提出,調控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相對穩定臨床醫學專業招生總體規模,“十二五”期間,原則上不增設醫學院校,不增設臨床醫學專業點。根據國家和地方衛生服務需求及醫學教育資源狀況,確定臨床醫學專業點的招生數量,對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過大的省市區、高校縮減招生數量。
解讀:文民剛表示,調控臨床專業招生,并不是說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過多,實際上我國每千人中醫生數量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目前有這樣一個問題,臨床醫學學生在區域上不平衡,有的省份很多,有的少。在院校招生上也不平衡,有的院校甚至招生一兩千人。臨床醫學是個實踐的學科,如果人數過多的話,教育質量不容易保障。同時,人均教育資源不夠。另外,畢業生都希望去大城市大醫院,實際上社區醫生還是很缺的”。
“5+3”臨床醫學教育體制確立
改革意見提出,逐步建立以“5+3”(五年醫學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有效銜接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大批高水平醫師。適應國家醫學創新和國際競爭對高水平醫學人才的要求,深化長學制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培養少而精、國際化的醫學拔尖創新人才;適應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按需辦好三年制臨床醫學教育,培養農村實用型助理全科醫生。
解讀:文民剛說,“5+3”是一種臨床醫學教育體制。近年來,有部分醫學院校已經開始使用這種模式。這次教育部發布文件,標志著確定了這樣的體制。“目前,臨床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有,第一個是共性的問題,國家的投入不足,經費不足。第二,教學的問題。傳統醫學教育主流的培養模式是三段式教學,普通課程、醫學基礎、臨床。三段直接界限比較明顯,且學生臨床晚。這次改革意見是要求早臨床多臨床。”
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培養與規范培訓結合
此次改革,教育部衛計委提出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具體內容包括,以強化醫學生職業道德和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深化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建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效銜接的制度。著力推動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像結合,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標準有機銜接,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授予與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頒發有機結合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強化臨床實踐能力培養培訓,為培養大批高水平、高素質臨床醫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解讀:文民剛認為,這正是考慮到了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還要進行三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培訓,教育部提出新的政策,把規范培訓與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培養結合起來,就是說三年后可以拿到兩個證書,醫師和專業碩士畢業證。實際上也是鼓勵學生按照這個模式去學習,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這條路。
相關閱讀:“十二五”醫學院校不增臨床專業不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