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醫改巨輪已經行駛到變幻莫測的百慕大,稍有不慎就會觸礁,甚至詭異沉淪。10月17日,在“第四屆中美健康峰會”期間,哈佛大學衛生巾濟學教授蕭慶倫強調,中國的醫改已經進入瓶深水區,要加大力度的同時,一定要謹慎小心。他肯定中國醫改5年取得的成績同時,又一次表達了他對中國醫改前景的擔憂。
擔憂一:市場化相關文件未***
“中國醫改旨在提供可負擔且公平的醫療衛生服務,而從目前***的政策文件來看,中國要走一條主要由私營市場來調劑的路。但如何把市場管好,中國還未***相關文件。”蕭慶倫表示,醫療衛生市場相對于其他行業來說比較特殊,要求信息和資源的對等化。如果出現信息資源不對稱的情況,市場調節就會嚴重失靈,最后的結局只能是醫療私有化,那將會徹底的顛覆醫改的初衷。
擔憂二:既得利益者不支持醫改
在蕭慶倫看來,不僅僅在于醫療行業,只要是在中國的改革,都會受到一些既得利益團體的阻礙。他們是少部分在老的模式中獲利的人,一旦改革,他們的利益將受到沖擊。而往往這些既得利益者又是在改革的落實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此,他們的不作為對于醫改來說是一股強勁的阻力。
總結來說,要想把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動力調動起來,以此來逼迫既得利益者放棄抵抗是比較困難的,需要時間。針對以上的兩個擔憂,中國未來的醫改應該主要發展兩個大板塊。一個是提高患者的醫療素養,第二個就是重新制定詳細的醫改規則。要讓市場化進程有充足的依據可行,也讓既得利益者沒有縫可以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