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的吳孟超院士現在已92歲高齡,但他每周依然要親自主刀多臺高難度的肝膽手術,坐堂專家門診,處理醫院和研究所的日常事務,并親自帶教著多名研究生……究竟是什么力量,使這位年愈九旬的老科學家依然充溢如此的生機?
吳孟超院士認為,一名醫生,無論醫術有何高超,一定首先要會做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這里說的也就是醫德。吳孟超在做事與做學問上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最關鍵的一點是他一生都在孜孜矻矻地尋求如何做人,他所走過的道路處處透射出他特有的做人通則與做人技巧。
吳孟超曾得到恩師裘法祖教授為醫之術的指導和為醫之道的熏陶。“裘老師常說:治療病人猶如將他們‘一隔一個背過河’;對待功、名、利、祿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三餐溫飽、四大皆空’……這些富含人生哲理的話語,同先輩們說的‘醫乃生死所系,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呵!” 吳孟超還常說:“從醫這么多年,我時時記住裘老師講過的一句話——醫術有高低,醫德最要緊。”
在往后數十年從醫生涯中,吳孟超一貫待老師敬若父母,待病人不分貴賤,待戰友心地坦誠,待學生甘為人梯。“做醫生在品格上至少要具備三種精神:無欲無求的獻身精神,治病救人的服務精神,求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吳孟超任第二軍醫大學分管醫療科研的副校長后,手術、學術、管理等工作讓他忙得分不開身,于是院里決定不再讓他“出門診”.然而,患者需要他,吳孟超隨后又立即重啟專家門診,定在每周二上午,數十年雷打不動。
吳孟超看病前先跟病家聊家常。“哪里人呀?”“做什么的?”“家里幾口人呀?”……溫馨的話語,讓病人面對大醫的緊張心理得以放松。若需要檢查,他會拉上屏風,冬天還會把手搓熱,輕輕摁下病人的腹部,輕聲詢問病人哪里有觸痛點。做完檢查,他習慣地彎腰將病人的鞋子擺在最適宜病人下床穿著的位置。若能夠做B超明確診斷的,絕不做其他昂貴的檢查,而且他會親自為病人做B超。這是一個醫生將仁愛與善良融于職業的體現,它像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遭的人,也溫暖了自己。
然而,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還需要有能做事的好身體。人們常說身心健康,其實,身和心是不可分的,心智健康和體魄健康,才算得上是正真的健康。
《易經》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吳孟超就是遵循著這樣的定律,待人處事中與人為善,淡然從容,寧靜致遠,自我反思,所以事事放心、順心。
2005年冬天,吳孟超被推薦參評國家最高科技獎,上級派人對他進行考核,確定第二天上午與他談話,取消了他原定的手術。吳孟超得知后,堅持手術不能推遲。吳孟超說:“一位河南的農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窮,鄉親們湊了錢才來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對他們都是負擔。”這就是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的心理,讓人觸動。
說道身體健康,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吳孟超也跟其他外科醫生一樣,一臺大手術常常要連續站七八個小時,餓著肚子不能進食。數十年來,吳孟超也養成了站功、餓功和憋功,開完刀就洗一個澡,可以放松一下身體和精神。
吳孟超的飲食很簡單,用他女兒的話說,“父親吃得很簡單。他對生活一點要求都沒有,吃沒有要求,穿沒有要求,住也沒有要求,都沒有特殊要求……”當然,吳孟超能有如此健康的體魄,同他注意養生是密切相關的。他的飲食一般都比較清淡,此外,與他行善、為善、樂觀向上,也密切相關。
吳孟超雖已年老,但他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與熱情依然不減當年。因為他明白: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唐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生命是如此短促,“攻克肝癌,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必須爭分奪秒! 這就是令吳孟超充溢勇銳之氣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