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醫改中“最難啃的骨頭”——公立醫院改革有了新動向:北京市醫管局的籌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最快將于本季度掛牌成立,今年起,北京市屬醫院將由事業單位向社會企業轉變。這是近日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介紹“十二五”期間北京市醫療發展措施時透露的。
丁向陽表示,醫管局成立后,將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的要求,對北京市22家市屬公立醫院進行國有資產管理、財務監管和醫院主要負責人的聘任,指導所屬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協調、統一、高效的公立醫院管理制度。以用人為例,通過法人治理結構合理事會制度,以往公立醫院中黨任命干部的制度將改為由理事會選舉產生。“此外,北京市屬醫院將由事業單位向社會企業轉變。”丁向陽介紹。
對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潘習龍教授表示,醫院由事業單位轉為社會企業后,可以從原本**管理的模式中釋放出來,轉而尋求符合自身發展的更為高效的管理模式。而高效率自然也會得到高回報,這就能提高醫生的工作積極性。
相關負責人進一步介紹到,比如,目前醫務人員實行的不是績效工資,在多年未曾變動、低廉的診療費和手術費與高昂的藥費這個扭曲價格體系下,以藥養醫的現狀亦是導致大處方和看病貴等問題的癥結所在。醫管局成立后,有望通過對醫務人員實行績效工資制,將醫生的收入與其接診量、治療有效率等相掛鉤,而非與處方價格或開藥多少掛鉤,從而理順現有的醫療價格體系,在不增加患者看病負擔的情況下,提高醫生收入、調動其積極性。同時,根據對公立醫院成本核算的調查情況,**也將適時進行補償。
那么,醫院轉為社會企業是否會對醫生的編制、職稱晉升等產生影響呢?潘習龍表示,醫生無需對此擔心,目前提出的“醫院轉為社會企業”是指“轉為企業化的經營模式”,是對醫院機制、效率等方面的促進,在保持醫院公益性的前提下,還要強調市場化因素。
據悉,成立醫管局這樣的嘗試在我國已有先例。2005年,上海市**轉變**職能,開展“管辦分開”試點工作,成立了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2009年,深圳試點醫管會模式。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