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簡介
患者,女,8歲半,2011年9月29日右側腋下突然疼痛,發現腋窩處長一雞蛋大的包塊,父母帶其到院就診。做彩色B超,結果如下:右側腋窩見一多房性包塊,大小約6.9cm×5.1cm×5.2cm,邊界尚清,其內可見多條分隔,CDFI示其分隔內可見豐富血流信號。該包塊位于右側腋動、靜脈深、外、下方,與腋動、靜脈相貼。超聲診斷:右側腋窩多房囊性包塊,淋巴管瘤可能性大,血管淋巴管瘤待除外;又做了CT,影像描述如下:右側腋窩見一大小約5.8cm×4.3cm的類三角形低密度影,CT值約12HU,鄰貼胸壁,外下緣呈波浪及節結狀,周圍脂肪間隙清晰,骨質未見明顯破壞。影像診斷及建議:右側腋窩囊性占位性病變,多考慮淋巴管瘤。據此,醫生診斷淋巴管瘤,建議其擇期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切除或藥物介入治療。但因為聽醫生介紹腋窩處臂叢神經豐富,治療會比較復雜,患者父母遲遲沒有決定采取何種方法治療。后聽患者母親述,自發現包塊到半個月左右時,包塊的表面張力逐漸增高,摸上去硬度逐漸加大。隨著時間推移,情況逐漸好轉,患者每次用手摸時都會發現包塊在變小,到一個月的時候情況已經好轉很多。父母決定暫不治療,觀察一段時間再說。兩個月時復查B超,包塊大小縮小至6.0cm×3.1cm×3.2cm,4個月時包塊大小縮小至3.9cm×2.0cm×1.9cm,到現在已經6個月,從外觀看包塊基本看不出來,復查B超已痊愈。
病例討論
1 淋巴管瘤定義及分型
是由擴張的和內皮細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結締組織所共同構成的先天良性腫瘤。通常分為毛細淋巴管瘤、海綿狀淋巴管瘤和囊狀淋巴管瘤(又稱囊狀水瘤)三種類型。
2 淋巴管瘤的治療
方法主要分為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
2.1 傳統的手術治療
應盡可能將瘤組織完全切除,否則容易復發。而腋窩處由于臂下神經叢和血管豐富,手術時容易引起神經或血管的副損傷,所以需要特別小心操作。
2.2 介入治療
國內外曾有多種注射治療淋巴管瘤的方法,如博來霉素、尿素、無水酒精等。尿素、無水酒精等因為療效不確切或毒副作用太大已被淘汰棄用。博來霉素(平陽霉素)注射治療仍在使用,但該藥為抗癌藥,除了常見抗癌藥的毒副作用外,其非劑量相關性肺纖維化的并發癥讓許多醫生和患者都存在很大的顧慮。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學者荻田修平創用Ok-432注射治療淋巴管瘤的方法,并在日本、歐美等國家廣泛應用于臨床。OK-432是一種非特異性的免疫增強劑,日本中外制藥公司的產品稱為Ok-432,國產仿制制劑稱為沙培林。由于注射療法簡單、方便,并可避免手術可能出現的神經損傷和外觀容貌毀壞等副作用,目前注射療法已成為淋巴管瘤,尤其是囊狀淋巴管瘤的首選治療方法。
3 預后
盡管大多數淋巴管瘤不會自然消退,但仍有少數淋巴管瘤會因自行栓塞而使淋巴管瘤退化;還有部分淋巴管瘤在發生感染后,淋巴管瘤的囊壁內皮細胞因被破壞而不再分泌淋巴液,在感染控制后淋巴管瘤自愈。所以,對于較小的淋巴管瘤,如不影響功能也沒有明顯地影響美觀者,可不予以治療。
本文所述極有可能屬于自愈的一種,急性期疼痛可能是局部發生感染而引起。(Chinese Journal of Current Clinic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