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移植依據供腎的來源,分為自體腎移植與異體腎移植,異體腎移植中又分為同種腎移植與異種腎移植,到目前為止異種腎移植由于生物特征的差異,移植總是不成功。本節所述腎移植的并發癥主要指同種異體腎移植的患者,這些病人術前已處于嚴重的腎功能損害伴有水、電解質及全身代謝紊亂,術后加以排斥、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的威脅。術后必須給以嚴密的觀察,每日重復各項化驗檢查,對所發生的各種并發癥要及時加以確認,并給以有效的治療措施,任何治療上的延誤都可能導致移植腎功能喪失,甚至危及病人生命。腎移植術的并發癥可發生在術后治療過程的近期或遠期,臨床表現錯綜復雜,要求醫務人員要有高度責任心,精良的醫療技術,對病情要有精確的分析,措施要準確及時。
一、不可逆性排斥
排斥是造成腎移植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免疫損害造成了腎小球、腎小管的嚴重損害,可造成腎臟不可逆的功能喪失。在超急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中,雖然其免疫學及病理學改變十分不同,但都可導致移植體的功能喪失。不可逆性排斥即指一旦排斥發生無論應用何種抗排斥措施都不能逆轉腎功能的恢復。病人往往需要回到重新透析的治療之中,以維持生命。此時被排斥的腎臟往往需要切除。由于移植腎處于被排斥狀態,患者表現出一系列的臨床癥狀,由于持續產生大量的抗體,對今后的移植也十分不利,在決定腎切除這前應繼續應用免疫抑制藥。
(一)超急排斥
是體內循環抗體導致的移植腎直接損害。典型的臨床表現為當移植術結束開放血管鉗后,腎臟立即出現血流灌注不全,腎臟變硬,繼而腎表面顏色變紫,很快腎臟變軟,失去彈性。如疑有超急排斥,應立即在術中做活檢,冰凍切片,病理表現可見腎小球及腎小管周圍毛細血管內有大量多形核白細胞,嚴重者小球內毛細血管完全被血小板血栓所堵塞。診斷成立后應將移植腎切除。少數情況腎灌注正常,術后48h之內出現排斥。此時病人出現一系列全身癥狀,寒戰、高燒、血小板下降,病理表現為腎小球毛細血管有血小板民生血栓形成,腎內血管栓塞,腎缺血,無尿。此時應用各種抗排斥藥物都無效,腎切除是唯一的辦法。
(二)急性排斥
術后3個月之內大多數病人至少經歷過一次以上的急性排斥。多數病人應用抗排斥的免疫治療效果良好,腎功能多能恢復。如排斥發生嚴重,治療不當,可產生不可逆性損害。當腎臟受到一次較重的排斥損害后,如再次發生排斥,可進一步加重腎功能的損害。有些作者認為較重的急性排斥在術后1周出現,稱為“加速排斥”(accelerated rejection)。表現為在多尿的基礎,突然少尿或無尿,同時可出現各種各樣的臨床癥狀,如發燒,腎區壓痛,經加強免疫治療,臨床癥狀雖有改善,但腎功能(移植腎)很難恢復。針穿刺活檢,組織間隙見有明顯出血,為不祥之兆。腎切除與否需依據臨床檢查來判斷。
在暴發性排斥常造成腎功能直線下降,病人常在幾周內間歇性多次急性排斥發作。治療可用甲基強地松龍0.5~1.0g,靜脈給藥,3~5天為一療程。由于加大了激素的用量,可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尤其可導致感染加重,應采取預防措施。
(三)慢性排斥
慢性排斥發生在術后幾周或幾月,腎功能逐漸損害,活檢表現為腎缺血,腎動脈變窄,組織間隙纖維化。慢性排斥是一個嚴酷無情的進程,無論怎樣增加免疫抑制治療都無效,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四肢水腫,常迫使醫生采取移植腎切除,回到透析治療。對無癥狀的患者,可依肌酐測定曲線變化來判斷腎功能是否仍存在,以決定是否切腎或透析。如證實腎功能喪失,則應考慮移植腎切除,或重新回到血透治療。
二、急性腎小管壞死
腎小管的細胞對缺血十分敏感,所以易導致急性腎衰。腎衰常發生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之后。供腎者在取腎前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血壓過程,供腎已經有缺血性改變。溫缺血時間延長,可使問題更加復雜化,超過20min的溫缺血,急性腎小管壞死幾乎不可避免,常引起術后尿閉,隨腎小管上皮的再生尿量逐漸增加。腎小管壞死很少造成完全性尿閉,如無尿則應想到血管或輸尿管的問題。有時腎小管功能恢復后出現多尿期,尿液稀釋,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在透析方便的單位可提供透析,在透析過程中或結束后,尿量下降。但對腎小管功能是否恢復及新的排斥是否出現都不能單純依靠尿量來判斷,進一步的確定要靠腎穿刺活檢。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