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社會敬重醫生,人們爭相報考醫學院,如今,多數醫務人員表示不希望子女從醫,我國醫生群體已面臨重重困境。
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高中畢業時,班里近50人考上大學,就有10個同學報考醫學院校,這可能與當時人們對醫生職業比較敬重的緣故吧!但經過了二十多年的今天,我卻經常聽到相反的聲音,大多數的醫務人員表示不會讓其子女報考醫學院校。是什么原因導致出現這么大的差別呢?原來,我國醫生已經面臨重重的困境。
困境一 醫生的形象在媒體的戲耍下疲憊不堪
當前社會上彌漫著一種對醫療界強烈的不信任、敵視的情緒,尤其是媒體煽風點火,大肆妖魔化醫療界。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非典的驚人傳染力使國人談之色變,只有醫務人員冒著生死沖鋒陷陣,有的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最后終于戰勝了頑固的非典,使之在第二年不再抬頭。這時候,媒體以普天蓋地的報道把醫務人員形容為英雄式的白衣天使,鐘南山院士也因在非典中的卓越貢獻而得到了崇高的榮譽。
抗擊SARS,中國醫護人員受到了全社會的贊揚。圖片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但不過幾年,由于我國的特殊情況,醫療費用與國民收入不相平衡,看病貴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他們把一肚子氣撒在接觸病人最多的臨床第一線醫務人員身上,在醫院不斷挑起醫療**,最后演變成愈演愈烈的醫鬧事件。
而在這中間,媒體往往不負責任地把患病者看成弱勢群體予以宣傳,使醫務人員的形象妖魔化。醫務人員在承受著艱苦的醫療救治的同時,還必須時時承受著醫療**的陰影。使醫生的職業失去了安全感、成就感,這怎么能鼓勵人們報考醫學專業呢?
困境二 工作壓力大
在歐美國家,醫生每天為病人看病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因為醫生面對的是病人,如果長時間為病人看病,質量肯定會下降,故醫生不能超時間為病人看病,這樣既能使病人
得到最好的醫療質量,也能使醫生不會過度消耗。
但在我國的醫院,醫生看病或者手術時間越長,越被視為越有能力的人。故醫生為了榮譽,不得不拼命工作。報紙雜志也曾報道了醫院醫生一天連續手術,最后醫生自己猝死的事例,但這些情況并沒有引起醫院的注意。
相反,由于現在醫院規模不斷擴大,很多醫院的醫生人力明顯不足,導致了醫生工作時間延長,壓力大。一些縣級或市級醫院醫生經常每隔一二天就要值夜班。醫生由于疲于奔命值班,根本就沒有空閑時間看書、查資料,或學習一些國內外的先進經驗,醫生只是成為能值班的機械人。
困境三 醫生待遇差
有一位同學就職于機場,聽說機場飛機調度的人應頭腦清醒、判斷能力強,故如果調度員有身體或心理因素不適時,就要休息一段時間。同樣,醫務人員的天職是救死扶傷,面對的是病人,不容有一點差錯,應該專心致志,心無雜念。
對于大城市醫生來說,工資待遇可能還處于中等水平,但在一些鄉鎮衛生院或小醫院,醫生的工資待遇就很差。我在廣州市進修時,經常碰到一些外省醫生來廣州進修,但不久就發現他們經常到其他醫院聯系,后來才知道他們是在廣州或珠江三角洲找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在當地的工資待遇真是不能想象,怪不得他們只好拼命來廣州進修并找工作。
我大學的一個同學也從家鄉到東莞的一個鎮級醫院就職,也是因為這里的工資比他們那里明顯高的緣故。比起其他工作輕松的行業,醫生的工資待遇明顯偏低,醫生還必須面對晉升職稱、經濟、住房及贍養等周圍壓力,使之不能安心于醫療工作。
困境四 話語權薄弱
醫生在工作之前都是在大學讀書,不懂得社會復雜情況,自以為在衛計委門的領導下干的是無爭議的技術工作,以為有什么事,衛生也會出來保護它,故他們幾乎全無法律意識、沒有公關意識,對社會的敵對心理毫無精神誰備,在眾口一詞的討伐中一點發不出自己的聲音,在醫療**案中節節敗退。
從深層次上看,當前社會變動較大,各方面的改革對人們的利益觸動很大,社會人群普遍產生不安、不滿的情緒,這種情緒需要一個宣泄口,而醫療正好做了大眾的出氣筒。因為醫療界在社會變動中地位比較穩固,這就成為大眾不滿、怨恨的對像之一。同時醫療界又不像國家權力機關那樣有勢力,大眾可以毫無顧忌地對它進行攻擊。
相比之下,工商稅收及公檢法掌握國家公權力,并且在使用權力方面有極大的自由度,人們不會對它隨意發泄情緒,醫療界這個有地位沒權力的群體就成為大眾發泄怨氣的替罪羊。醫生教授在醫院被毆打或刺殺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深圳市出現的醫務人員上班戴頭盔的也說明了醫生面臨的危機。
嗚呼!諸如以上醫生面臨種種困境,并沒有引起人們注意,但如果長久下去,報考醫學院校的學生越來越少,社會醫生將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對社會肯定是不利的。故在此呼吁民眾對于醫生的職業應多理解,救救醫生這個職業,將是造福后代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