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與竇性心律相比,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升高5倍。預防心源性卒中是房顫管理的基石。2014年3月,美國ACC、AHA和HRS三大學會聯合發布了房顫患者管理指南。本文依據該指南對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管理進行了總結。
主要推薦
對于陣發性、持續性或永久性的非瓣膜性房顫,建議既往有卒中、TIA或CHA2DS2-VASc評分≥2分者進行抗凝治療,可給予華法林(A級證據)或直接凝血抑制劑或Xa因子抑制劑(B級證據)[I類推薦]。房撲患者也應接受抗凝治療,管理方式同前[I類推薦,C級證據]。
對于CHA2DS2-VASc評分為0分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不抗凝是合理的[IIa類推薦,B級證據]。對于CHA2DS2-VASc評分為1分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可考慮口服抗凝藥或阿司匹林。
對于慢性腎臟病(CKD)患者,肌酐清除率<15 mL/min或血液透析者應該使用華法林[IIa類推薦,B級證據];中重度CKD者可考慮達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減量使用[IIb類推薦,C級證據]。達比加群和利伐沙班不應用于終末期CKD患者[III類推薦,無獲益]。
證據基礎
指南制定者對2006年至2014年3月期間發表的研究(英文)進行了文獻綜述。華法林推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多項來自于不同人群大型隊列;而新型口服抗凝藥(NOAC)推薦通常是基于單個與華法林比較的隨機試驗。對心臟復律前后及CKD患者抗凝治療的推薦大多是基于專家意見和有限人群的非隨機化研究。
獲益和風險
口服抗凝藥可有效預防房顫患者的血栓栓塞。抗凝的主要風險是出血,包括危及生命的胃腸道出血或顱內出血。出血風險評分僅具有中度預測精度,故指南中沒有給出關于哪些患者大出血風險高的具體建議。
證據表明,NOAC在卒中預防方面不劣于或優于華法林,藥物和食物相互作用更少,起效和失效快,藥理作用可預測因此不需要常規檢測。但CKD患者需要調整劑量,而且上述NOAC類藥物仍有大出血風險。達比加群的胃腸道出血風險增加,但顱內出血和危及生命的出血風險降低抵消了增加的胃腸道出血風險。利伐沙班與華法林出血風險相當,但致命性出血和顱內出血風險降低。阿哌沙班的胃腸道出血風險與華法林相當,但顱內出血風險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不適合華法林治療的患者,阿哌沙班的出血風險與阿司匹林相似。
比較和討論
新版指南和舊版指南相比的變化在于卒中和出血風險評估系統的使用和什么情況下應該選擇口服抗凝治療。ACC/AHA指南和ESC指南均推薦采用CHA2DS2-VASc評估卒中風險,認為它優于廣泛使用的CHADS2評分。
基于多項隨機試驗,ACC/AHA推薦部分CKD患者、瓣膜置換和圍術期患者使用NOAC。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推薦根據臨床情況選擇華法林或NOAC,中等胃腸道出血風險或不能用華法林的患者可選用阿哌沙班。
ESC和AAN指南均推薦某些情況下可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合治療,但ACC/AHA指南未推薦雙抗治療,因為其大出血風險較大且缺乏與NOAC的直接比較。
展 望
雖然評分系統已經納入了主要的卒中危險因素,但心律失常負擔和卒中風險之間的相關性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隨著節律監測技術的進步,基于房顫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對卒中風險高的患者進行抗凝策略調整也許是可行的。
現有數據顯示,采用不同技術進行左心耳切除的成功率不同,接收心臟手術的患者可考慮同時切除左心耳[IIb類推薦,C級證據];不推薦采用維持方法封堵左心耳作為藥物治療的替代。
越來越多的潛在數據發現,左心耳封堵降低卒中風險至少與華法林相似。ESC指南給予經皮左心耳封堵治療IIb類推薦,針對的是卒中風險高且長期抗凝禁忌的患者。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