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科醫生月入10萬
7月28日上午,港大深圳醫院急診科顧問醫生區建恒到訪《醫學界》,談及香港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區醫生作為級別較高的顧問醫生,坦言自己月薪14萬港元(折合人民幣11.2萬元);不僅如此,區醫生還透露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香港,全科醫生開診所月收入亦達十幾萬港元。
香港如此,**如何呢?據了解,在**,家庭醫生的月收入大抵在50萬新臺幣左右(折合人民幣10萬元左右)。
同樣是中國,然而據《醫學界》了解,大陸全科醫生即使是在經濟發達的上海市發達區縣,全科醫生一年收入卻還沒有港臺地區一個月收入多,偏遠地區甚至年薪還不足5萬元。
此外,不僅收入低,中國的全科醫生社會地位也不高,甚至成為了“小醫生”的代名詞。
全科醫生前景光明!
對此,7月28日,剛開出自己“私人醫生工作室”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謝汝石教授在其微信、微博上呼吁,“全科醫生是最有前景的專業,全科醫生不是小醫生!”
在謝汝石看來,全科不但是病人健康的守護神,也是病人與專科醫生的橋梁。“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大醫院的專家門診中,有50%以上的初診病人是看錯專業,這個錯誤不但浪費病人的時間和金錢,消耗不必要的醫療資源,也浪費了專家寶貴的出診時間,讓那些真正需要看專家的病人沒有機會看到專家。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錯誤導致了現在‘看病難’的局面。”
不僅如此,據介紹,以美國為例,80%的病人會在全科醫生診所得到終止醫療服務,只有20%的病人被轉診。
對此,謝汝石表示,“據很多專家反應,大約80%的專家門診的患者不需要看專家,只是在普通門診就可以解決。”
全科醫生不該被***
無論是港臺,還是歐美,全科醫生取得高收入的前提就是自由執業,最普遍的就是開私人診所。
而中國的全科醫生都在哪里呢?據介紹,目前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全科醫生,想進三甲醫院進不去,大多去了社區醫院,想開診所可謂難于上青天!
據了解,中國新醫改強基層之路,卻成為了私立診所的災難之旅,許多合法診所***被吊銷,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的私人診所被扼殺,許多醫生被請回了鄉鎮衛生院。
在普通醫療服務需求極大的大中型城市城鄉結合部,診所幾乎絕跡,取而代之的是朝八晚五、門可羅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資,收支兩條線,中國基層醫生過起了“公務員”的日子,在**體制下,缺乏有效的激勵和淘汰機制,再加上基藥制度的桎梏和公共衛生的壓力,社區衛生中心及鄉鎮衛生院的醫療功能正在逐漸喪失。
事實上,被“***”不僅僅有衣食無憂的快樂,還有諸多屈辱和痛苦。
除了收入低、職稱晉級困難之外,一位經歷三年全科規培的碩士生甚至向《醫學界》控訴,由于規培合格證專業所限進不了三甲醫院,進入社區醫院后,臨床醫學出身的他竟然被逼參加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將其培養成為能熟練掌握和應用相應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非中醫類別醫師,提供中醫藥服務……
放開醫生開診所
全科作為居民健康的守門員目前已經不再有爭議,但全科醫生地位低、收入少、職稱晉升難等一系列問題,卻讓全科醫學發展步履蹣跚。
然而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新醫改分級診療若想取得成功,只有一條道路,就是放開醫生開診所,讓全科醫生在市場上實現優勝劣汰,找回自己應有的價值,并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員的使命。
私立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能夠擔負起如此重任嗎?據了解,不論是在香港還是英美,全科醫生都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一舉攬下了80%的醫療服務。同時,自由執業的全科醫生也取得了應有的豐厚回報。
以**為例,開診所的家庭醫生就比在醫院的全科醫生月收入高出20萬新臺幣左右。
如此情況下,全科醫生自然有吸引力,一些大醫院的醫生甚至會選擇辭職去開診所。
而我們是怎么做的呢?逼醫生下基層,有的省份規定年輕醫生不在基層待幾年不準去大醫院,甚至試圖通過免費定向培養的方式,逼畢業生在基層醫院工作。
相信醫生自由執業這一全世界都通行的模式,在中國沒什么“特色”可講,唯有讓醫生自由執業,并實現價值回歸強基層,醫改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