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封不足20字的感謝信,因何動人》
昨天一早,錢江晚報記者的朋友圈里,很多省兒保的醫生朋友都在轉發這樣一條微信——“昨天上班一個家長跑到辦公室,遞給管床醫生一張小紙條,請求幫忙轉交我們醫院的門診醫生,上面歪歪扭扭寫著幾行字,大致意思是說:十分感謝張鑫醫生給小孩看門診,得知他們沒錢時,給了他們500元錢看病。若不是家長遞的小紙條或許沒人會知道這件事。不認識這個老師,但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
一封感謝信
發微信的是省兒保的一位年輕醫生,恐怕他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的這條微信會有這么多人轉載。很多媒體記者,也通過轉載,知道了張醫生的善舉,下午很多人趕到省兒保濱江院區尋找張鑫。
8齡童來自農村,住院缺錢
張醫生動了惻隱之心
張鑫是省兒保的一位主治醫生,2010年起就在省兒保工作,現在是急診室的住院總醫師。前兩天他休息,昨天早上在路上接到朋友的微信,才知道家長寫了這么一張感謝紙條。
那么多媒體要來采訪,他也很意外,昨天下午他跟大家講起了那天發生的事情——4月25日上午10點多,張鑫在急診查房,發現一個患肺炎伴胸腔積液的患兒。他告訴一旁孩子的媽媽,要住院治療。但是孩子媽媽說,只有四千來塊錢,沒錢住院,只想配點藥回家慢慢養。
聽媽媽這么說,張鑫有些著急:“為了孩子考慮,必須讓孩子住院,錢不夠就找親戚朋友想辦法。”回憶起自己當時說的這段話,張鑫有點內疚,說自己說話可能太重了。
聽醫生強調肺炎的嚴重性,孩子媽媽說再考慮一下。張鑫心理放不下,查完房,又回去找小男孩,結果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孩子一個人在哭。
張鑫問小男孩:媽媽干嘛去了?孩子哭著說“辦住院手續去了”,看孩子的樣子,張鑫內疚起來,在心理怪自己話說得太重,讓孩子覺得自己生了大病,那么緊張。
“想到我也是農村出來的,農村很多地方的生活條件確實比我們想象的困難,可能條件差的人也很難借到錢吧。”張鑫說自己當時動了惻隱之心,將心比心,覺得大人也不容易,拿了500元錢給孩子,告訴他不用擔心醫療費,醫生會幫他把病治好。
張鑫醫生
聽張鑫原原本本講述事情的經過,能夠感受到他是個很樸實的人。不過,他告訴錢報記者,其實自己原本不打算接受采訪,但是看到大家的轉發里都充滿著善意,他覺得如果自己做的一點點小事,能讓醫患雙方都感受到這種善意,他愿意接受采訪。
“其實脫了白大褂,醫生也都是和大家一樣的普通人,誰都有同情心。”張鑫說。
孩子爸爸為何寫感謝信
不是錢的事,是人心的事
昨天,錢報記者也在病房見到了這位小男孩和他的爸爸胡先生。小男孩叫小明,今年8歲,來自南昌的農村,父母都在義烏打工。這兩天,媽媽回義烏去了,是爸爸在照顧。
胡先生告訴錢報記者,小明從小就懂事,很***,現在在義烏讀寄宿制學校,平時上學都是自己坐車去,基本上不用大人操心。
“這次學校老師說孩子感冒了,我們帶他去當地醫院看病,后來醫生發現孩子比較嚴重,就推薦來省兒保。”胡先生說,當時孩子媽媽帶的錢不多,就想回去治療,沒想到會得到張醫生的幫助。
當天晚上,媽媽就在電話里,把兒保醫生給了500元錢的事兒告訴了爸爸。
“心意好啊,不是錢的事,是人心的事,不能人家拿來錢我卻什么也不說。”胡先生說,自己沒見過什么世面,不知道該用什么方式,想想就寫了張感謝紙條。
胡先生告訴錢報記者,后來病房的一位護士又送了200元錢。“這世上還是好心人多啊。”
目前小明因“右下肺炎伴胸腔積液”,正在濱江院區接受治療,昨天錢報記者去采訪的時候,他躺在病床上一直朝大家微笑,看上去心情挺不錯。
胡先生的這封特殊的感謝信,讓省兒保醫院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想起了早前收到的另一封感謝信,信里的幾句話寫得很好:“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人人都渴望肯定: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好醫生們也需要全社會來肯定。我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用最質樸的言語表達我內心的感激,謝謝你們!”
(來源:錢江晚報;記者 丁潁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