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型公立醫院和基層醫院“抱團”發展,“醫聯體”這個新名詞也由此漸漸為人所知。
“讓技術跑,而不是病人跑。”這是當初**組建“醫聯體”的初衷,通過把社區醫院和三甲醫院專科醫療串聯起來,將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輻射到區縣基層醫療機構,從而提升醫療效果。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局長封國生擲地有聲地提出了“醫聯體”模式的基本內涵:“首診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在這套模式下,最大的亮點莫過于社區與大醫院的專家幫扶、雙向轉診對接,這也是計劃中患者最大的獲益之一。
簡單說來,就是從大醫院抽調專家,定期到基層社區醫院坐診,如遇大病重病,將享受“醫聯體”內優化檢查綠色通道,直接轉到對口三甲醫院就診。較之以往,縮短掛號、檢查等就診時間。上層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然而,似乎到了基層就變成了叫好不叫座。
首先,患者分流并不理想,首診難以流向基層。
盡管大醫院采取了技術幫扶、專家定期到社區坐診等措施來提高基層的醫療質量,但群眾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不信任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不是我迷信大醫院和專家,我們社區醫院檢查檢驗確實成問題。”一位社區居民表示,除了設備不足,基層醫療水平也令人擔憂,他曾經在大醫院住院時被醫生勸說轉診到社區醫院就醫,“但家里人死活都不同意”。
其次,雙向轉診多為“向上轉診”,“下轉”難以實現。
上轉還是下轉,轉還是不轉,是個問題,但患者自己說了不算。據“醫聯體”有關章程,在“醫聯體”內部,對于在大醫院病情穩定的患者,其康復治療等醫療項目將轉由基層醫院來承擔。但就目前來看,轉診動力明顯不足。可以說,現在的“醫聯體”大都能實現危重癥患者的“向上轉診”,而“向下轉診”幾乎為零。
另外,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可使用的藥品不一樣。目前,基層公立醫療機構使用的全部是國家和地方增補的基本藥物,而大醫院除了基本藥物外,還有很多品種,很顯然會出現藥品銜接上的困窘。有些藥在社區醫院根本買不到,導致很多患者擠到大醫院排隊掛號,也只為去買藥。
事實上,雙向轉診的難題不僅體現在患者的選擇上,從醫院的角度,也并不愿“放掉”手中“有利可圖”的患者。
北京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顧昕曾表示,當前“醫聯體”模式所面臨的問題是,雖然**提出要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和統籌利用”,但在操作過程中,并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讓各方都能在合理范圍內賺到錢。
筆者認為,“醫聯體”的建設需要與病人使用醫療資源的就醫行為變化結合起來。如果病人仍然到處任意就醫,不受任何約束的話,“醫聯體”便無法發揮管理病人的作用。至于究竟推進的速度如何,應當發揮醫療機構本身的積極性,不要簡單采取**單刀推進、拉郎配的作法,這樣往往效果不佳。由于我國地區差異巨大,采取全國全面推廣的作法往往會違反不同地區的客觀需要,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我國醫療領域內還存在著大量嚴重問題,從資源整體布局來看,“醫聯體”并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所以,希望依靠“醫聯體”來推動整個醫改進程,并不會收到應有效果。只有在一些根本的機制和體制上進行改革,才能起到作用。
“醫聯體”究竟能否“落地生根”,最終還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