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兒科醫生是最幸福的。因為只要看到一個個孩子擺脫病痛,蹦蹦跳跳地站在你面前時,你就會有一種莫大的愉悅。兒科醫生大多長壽,這得感謝孩子們,我們像他們一樣無憂無慮地生活著,被他們所感染。”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郭迪教授,是我國兒童保健事業的開拓者和發育行為兒科的創始人,在他100歲生日的時候,他發表了“最幸福”的感言。
“最幸福的兒科 醫生”真如郭迪教授說的那么幸福嗎?近日來,關于“中國急缺兒科醫生”的傳聞甚囂塵上“15年全國兒科醫生僅增加了5000人,缺口逾20萬”,中國兒科 醫生是否真的進入了“沒人想做”、“沒錢可賺”的困局?羊城晚報記者在廣州的調查發現,兒科醫生培養年份長,承受壓力大,回報卻并沒體現在收入上。業內人 士表示,應該建立一個體制來體現兒科醫生的技術含金量,從而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兒科醫生少的難題。
家長要求高
醫生壓力大
兒科用藥量少,科室收入比較低,工作量和風險也比較大,卻沒有體現在收入上。大醫院招兒科醫生的要求又高,動輒只要碩士博士。
1983年,現任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的兒科主任朱美華從醫學院畢業后就選擇了做兒科醫生。回憶起當年的選擇,她說很自然那時無論選擇哪個科 室,工資都是54塊,因為覺得兒科比較有成就感,看到孩子健康地出院“感覺很幸福”,朱美華當了兒科醫生,而且一干就是28年。
可在最近的這些年里,朱美華才感覺到兒科醫生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她坦言,工作的壓力主要來自專業知識的提升和新病種的挑戰,還有一部分來自家長,“現在都一個孩子,家長要求非常完美,醫生必須做到100分,而且要藥到病即除,但往往疾病的發展會有個過程,家屬就不理解,有些兇險的疾病早期癥狀 不明顯,后期轉危家長是難以接受的。”因為自己是主任醫生,所以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來的,她絲毫不敢馬虎,為此,她看每一個孩子都很仔細,都要花很長時 間。她注意到,很多家長來看病的時候都會提到對之前的醫院和某個醫生不滿。很多次,她都想告訴家長,只要堅持吃上個醫生開的藥,病也會好的。她說,正因為 家長對兒科醫生的過高要求,讓兒科醫生成了吃力不討好的角色。
現在年輕醫生的圈內,不少人“談兒色變”。深圳市福田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輕醫生表示,自己做過兩年兒科醫生,深知其中之苦。“兒科工作量比 較大,收入卻相對較低。很多大醫院的兒科都虧本的……現在每家只生一個孩子,很多家長都要求給小孩比較好的醫療條件,很多都是直接去市級的兒童醫院一類就 醫,所以市級的專科醫院人員非常緊張。而孩子的病情表現很多都很類似,比如說發熱。孩子又不會說,給診斷帶來很多困難。治療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病情延誤 甚至死亡。而且兒科用藥量少,科室收入比較低,工作量和風險也比較大,卻沒有體現在收入上。大醫院招兒科醫生的要求又高,動輒只要碩士博士,誰會愿意去?”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