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是當下的熱詞,3D打印技術,是以計算機三維設計模型為藍本,通過軟件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系統,利用激光束、熱熔噴嘴等方式將金屬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細胞組織等特殊材料進行逐層堆積黏結,最終疊加成型,制造出實體產品。記者昨天了解到,北醫三院的骨科醫生正在研究運用3D打印技術治病救人,目前已有近40位患者用上了3D打印機制造的鈦合金骨骼。
打印一節"脊椎" 需要幾個小時
在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的桌子上,擺著十幾塊鈦合金質地的"曲奇餅干",外表灰撲撲的、布滿孔隙,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劉忠軍告訴記者,這都是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人體骨骼,它們代表著骨科手術治療即將進入一個新時代。據了解,北醫三院并不擁有3D打印機器,目前這臺機器在一家公司里。"醫院與廠家聯手開展合作研究,"劉忠軍說,"比如我們把脊椎設計圖樣傳送給廠家,幾個小時之后就可以拿到打印產品。"據劉忠軍介紹,骨骼打印流程主要包括:先將設計圖形輸入到計算機里面,然后將金屬粉末注入機器、高溫熔化、成型、凝固、冷卻。
兩大優勢 有望替代傳統技術
3D打印技術究竟有何神奇、以至于引起了骨科醫生的關注?對此,劉忠軍解釋,是因為與傳統技術相比,它擁有兩大優勢。一個優勢是,想做什么形狀的骨骼都可 以。據了解,人體骨骼中形狀最怪異的要數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了,根本沒有正常的幾何形狀,如果醫生將患者這里的骨腫瘤切除,為了支撐和固定,他總要用一個 內植物來填充。"傳統的處理方法是,在切除骨骼的部位放入一個鈦網,然后從患者身體其他部位取出部分骨頭填充進去,再用鋼板和鋼釘固定住,然后讓它慢慢生 長。"他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這種填充方法并不理想,植入骨骼與周邊骨骼融合的時間會很長,而且在生長的過程里面容易出現金屬塌陷等問題。有了3D打印 技術,醫生可以直接生產出同一形狀、體積的內植物,填充到缺損部位里面,上下用螺釘固定,就非常牢固,這一點是以往工藝不可能做到的。
打印骨骼第二個優點是,其表面布滿孔隙,它們像海綿一樣可以將周邊的骨頭吸引進來,使真骨與假骨之間結成牢固的一體,患者骨骼能盡快康復。
從動物實驗到臨床觀察 花四年時間
據劉忠軍介紹,從2009年開始,北醫三院骨科就開展3D打印骨骼技術的動物實驗研究,"實驗結果非常樂觀,骨長入情況非常好,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到骨細胞已經長進到打印骨骼的孔隙里面".目前,該項技術已經通過動物實驗,并于今年被正式批準進入臨床觀察階段。截止到昨天,已經有近40位患者在簽署知情同意之后,植入了3D打印出來的"鋼筋鐵骨",并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參加人體試驗者主要是頸椎病患者和髖關節病患者,在北醫三院接受脊椎人工椎體植入、頸椎的椎間融合器植入和人工髖臼植入手術。
價格待定 成本不高于傳統產品
有患者擔心,3D打印鈦合金骨骼價格肯定不菲。對此,劉忠軍表示,目前3D打印骨骼還沒有確切價格,因為它是一個全新的工藝,定價會涉及方方面面,如機器成本、產品生產時間、設計、手工等,目前說不出一個精確價格。但是大體上,用3D打印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傳統工藝產品相比,成本不會增加,甚至有可能降低,其價格不高于、甚至低于傳統產品價格。以人工椎體為例,現在臨床使用的人工椎體價格從1萬到3萬元不等。這意味著,3D打印骨骼的價格大概也就是這個價位。
審批時間漫長 呼吁開辟快速通道
據了解,目前北醫三院脊柱外科所采用的內植物90%都從國外進口。雖然也有一小部分國產產品,但也是仿制國外的一些設計,自主產品非常少。而北醫三院的情況代表了全國很多醫院骨科、脊柱外科的現狀。劉忠軍呼吁,對于創新性產品應該有個快速審批通道,縮短審批周期,能讓它早一點進入市場。
據了解,因為作為人體內植物,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其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一般要經過很多的審批手續和醫生大量的研究,找出科學依據證實它在人體里面是無害的、可靠的,并且要比現有的治療手段更好,能夠提高療效,"只有拿到這些證據,才有可能進入到臨床觀察,只有臨床觀察證實我們原設計結果是確切的,才有可能成為正規的產品,為患者使用。"他說。
釋疑
"打印"出的骨骼沒問題
但仍需半年臨床觀察
被采訪人: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長劉忠軍
疑問一:打印骨骼表面有孔隙,骨骼強度夠不夠?其保質期大概是多少年?
答:對于強度方面我們沒有太多顧慮。從材料上看,是鈦合金,與我們以往所用的材料完全一樣。但是它帶孔隙了,在生物力學上夠不夠強度,需要我們進一步測試研究。如果強度不夠,工業上可采取多種辦法彌補,如將孔隙變密、增加橫梁等。截止到目前,我們的臨床研究表明,打印骨骼的強度是沒問題的。關于保質期方面,幾十年來,臨床實踐已證實鈦合金屬內植物可以與人體組織長期和平共處。
疑問二:按照正常審批程序,這項技術何時能在臨床廣泛應用?
答:一點把握沒有。這個過程非常漫長,充滿變數。這么一圈折騰下來,三五年出一個產品算快的了。目前幾十例手術患者臨床觀察已經近半年時間,預計還需要3-6個月時間才全部完成。然后我們向藥監局遞交觀察報告,再做下一步審批。
疑問三:3D打印技術已經出現幾年了,您怎么能率先想到將其運用到醫學領域?
答:并不是我多么有先見之明。當我看到3D打印技術的時候,立刻感覺到這一技術對于醫學的重要性,立刻把它和我們所做的工作聯系起來。原來我們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一直在想各種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當看到這項技術時,我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途徑。正好北京有這么一個廠家引進了這套設備。所以我們和這個廠家進行合作,我們與工程師共同搞研究設計,做出產品,做動物實驗,做臨床觀察,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
病例
62歲女性骨科患者
植入3D打印骨骼
62歲女性,頸椎病患者,由于椎間盤突出韌帶壓迫脊髓,造成癱瘓癥狀。醫生在為她做椎間盤減壓術以后,以往的做法是,放入一個鈦網,把填充物放進去。而這個病例,醫生采取了新的技術,在頸椎椎體之間,放一個支撐物,這個支撐物就是3D打印骨骼,利于假骨與真骨之間的融合,避免發生填充物塌陷。
前天,該患者已經出院回家,在她的X光片上,還看不到自體骨頭長進打印骨骼的孔隙里。據醫生介紹,手術以后患者需定期回醫院接受相應的檢查,并且要與傳統治療方法進行比較,最后形成觀察報告,上交藥監局審批。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