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者的皮膚黏膜表現
2018-09-28 10:04
閱讀:9656
來源:愛愛醫
作者:龍振晝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艾滋病毒(HIV)在急性感染期,由于HIV大量**引起的病毒血癥,以及免疫系統的急性損傷,少部分感染者可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斑、丘疹,一般不具有特異性的診斷價值。但是,大約90%的HIV感染者,會在或長或短的無癥狀期(跨度為數月至20年)過后,出現皮膚、黏膜損害,其中有些病變具有較大的輔助診斷意義。
艾滋病毒(HIV)在急性感染期,由于HIV大量**引起的病毒血癥,以及免疫系統的急性損傷,少部分感染者可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斑、丘疹,一般不具有特異性的診斷價值。但是,大約90%的HIV感染者,會在或長或短的無癥狀期(跨度為數月至20年)過后,出現皮膚、黏膜損害,其中有些病變具有較大的輔助診斷意義。
臨床上,常將HIV感染者的皮膚、黏膜病變表現分為感染性損害、非感染性損害和腫瘤性皮膚黏膜病:
一、感染性皮膚、黏膜損害
由于HIV主要侵犯CD4+T淋巴細胞,從而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免疫低下或缺陷,容易感染各種病原微生物,這種感染相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來說,臨床表現會更嚴重。
1、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是很多艾滋病感染者就診的首發癥狀,表現為全身皮膚廣泛的水皰,大小不一,個別患者甚至出現血皰,皰疹疼痛劇烈,伴或不伴有灼熱感,由于患者經常使用土法(如草藥之類)治療,極易造成繼發細菌感染,并因此發生敗血癥、肺炎等嚴重并發癥。

圖片來源:123RF
2、真菌感染:發生于口腔黏膜的鵝口瘡常由白色念珠菌引起,是艾滋病感染者最常出現的癥狀之一。除此之外,皮膚淺表真菌感染,也是非常常見的,如手足癬、泛發性體癬和股癬、多發性甲真菌病(灰指甲)、念珠菌性**炎等。部分皮膚、黏膜的真菌感染癥狀不典型,需要做真菌涂片或培養來確診。此外、10-13%的艾滋病感染者可發生隱球菌感染,出現肺隱球菌病和隱球菌性腦(膜)炎等。
3、單純皰疹: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皮膚、黏膜損害可局限,亦可呈播散性,表現為口腔、生殖器、**周圍等部位的持續性皰疹,常反復發作,有些損傷可長期不愈形成深在的潰瘍。
4、疣:多由人**瘤病毒引起,可表現為尋常疣、傳染性軟疣、扁平疣等,部分患者出現**、直腸、外陰、**等部分的尖銳濕疣。
5、細菌感染:艾滋病感染者的皮膚細菌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引起毛囊炎、癤和多發性皮膚膿腫等。
二、非感染性皮膚病
艾滋病感染者的非感染性皮膚病原因可能和過敏等因素有關,損害常為多形性,表現類似于魚鱗病、脂溢性皮炎、毛發紅糠疹、銀屑病等,癥狀比正常人的皮膚病更重,常見的皮膚病包括光敏性皮炎、蕁麻疹、特應性皮炎、玫瑰糠疹、多形紅斑及皮膚痤瘡等。
三、腫瘤性皮膚、黏膜損害
進入艾滋病期,HIV感染者由于免疫力極大的被破壞,容易發生腫瘤,常見的皮膚、黏膜腫瘤包括:卡波西肉瘤、淋巴瘤、惡性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癌等。其中,尤以卡波西肉瘤最具特征性。卡波西肉瘤多見于鼻尖、口腔黏膜、耳后、軀干、四肢等,也可侵犯內臟,皮損開始為粉紅色斑疹,長軸與皮紋方向一致,以后顏色逐漸變暗,形成淡紫色或棕色的斑疹功或斑塊,最后表現為出血性斑疹或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