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收回扣問題,透過表象,再看看本質
2016-12-28 20:29
閱讀:2884
來源:李青專欄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在2016年即將過去之際,央視的一則報道卻擾亂了醫生的心。對于這則報道,醫生們就像吃了一只死蒼蠅,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來。無論醫生們如果辯解——“有些醫生收回扣,并不代表所有醫生收回扣,就像病人患病,不代表所有人患病一樣”,可畢竟此事讓記者們抓住了把柄。如果說醫務界2016年最撓心的事是哪個,大概非這個事件莫屬。
在2016年即將過去之際,央視的一則報道卻擾亂了醫生的心。對于這則報道,醫生們就像吃了一只死蒼蠅,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來。無論醫生們如果辯解——“有些醫生收回扣,并不代表所有醫生收回扣,就像病人患病,不代表所有人患病一樣”,可畢竟此事讓記者們抓住了把柄。如果說醫務界2016年最撓心的事是哪個,大概非這個事件莫屬。
既然事情擺到了臺面上,那我們就撕扯撕扯這個事情。
今天上午,一個退休領導找我看病時談起了這個事情。領導說,關于藥品定價的套路,他多少了解一些。這個不怪醫生,怪招標。如果招標時認定藥價有水分,當時為什么不擠出來?沒擠出水分,還招標干什么?醫生收回扣,讓人家抓住了,你們得認,愿賭服輸。不過,這個黑鍋也不能完全讓你們背。一種藥,那么多廠家生產,哪個藥廠都想分一塊蛋糕,這不是逼著惡性競爭嗎
這位領導僅僅幾句話,卻道出了問題的兩個實質:
一、藥價是如何形成的
每一種藥的價格,都是生產廠家報相關部門批準確定,這是藥價的第一道關口。如果說,藥廠定價時預留了回扣的部分,那相關部門的第一道關是如何把守的?
藥品進入臨床之前,還要經過有關部門的招標,這是藥價的第二道關。如果說,第一道關部分失守,那第二道關又是如何把守的。這兩道關肯定都沒有醫生的參與,醫生也沒有資格參與。說一句實在話,如果現行體制不變,一旦經過招標后藥價確定,醫生沒有回扣,患者也不會得到實惠。當然,這不是醫生收回扣的理由。
二、為什么出現回扣問題
一般而言,進口藥(原研藥)是沒有回扣的,因為療效好,不需要回扣醫生也會使用。在選擇藥物時,療效優先是醫生最基本的良知。可是,現在,一種原研藥不知道有多少廠家在仿制。就拿最常見的降糖藥二甲雙胍為例,原研藥叫格華止,而國內仿制藥的名字就五花八門了,不夸張的說,估計有幾十種。這些廠家生產的二甲雙胍,沒有質量優勢,但他們都要分一杯羹,怎么辦?我一直不明白,格華止的療效肯定,價格并不高,為什么還要允許那么多廠家去仿制?從市場角度來看,這不是鼓勵惡性競爭嗎?當然,這也不是醫生收回扣的理由。
昨天,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話:如果一個人有錯,是個人的錯,如果一個群體有錯,那就是制度的錯。不完善制度預防錯誤,而只處罰犯錯者,那就是制度的惡。一個資深媒體人給我留言說:醫生開藥回扣這事,還真不賴醫生。大處方,一是來自醫院創收的激勵;二是來自社會的誘惑;關鍵是第三點,在當前這種心照不宣且無法禁止的機制下,要是獨善其身的話就是傻子一個,劣幣驅逐良幣。
2016年初,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針對**曾談到:光靠抓貪官不能解決反腐問題,必須由權力反腐轉向制度反腐。不從制度上預防**,無論抓多少貪官也解決不了**問題。當然,貪官要抓,制度更要完善。
看病貴的問題,絕不只是醫生收回扣單個的原因。只把板子打在醫生身上,醫生肯定不服。最關鍵的是,如果不對癥,無論多重的猛藥也治不好疾病。不去探究其他原因,從本質入手,就算把醫生全抓起來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只有積極尋找根本原因,對癥治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看病貴的問題。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