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據央視新聞頻道報道:今年國家將為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招收5000名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本科生。這些醫學生畢業后,須到城市大醫院接受3年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再到基層從事臨床工作。
隨著醫改的深入,各個地區之間的醫療水平差距越來越大,既產生了醫院的巨無霸,甚至有的醫院擴張到一萬張床位,醫療技術也是當地甚至是全國的頂尖水平,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基層醫院,無論是醫院規模,醫療水平,人才培養,都呈現逐年下降,特別是人才的流失越來越嚴重。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加強基層醫院的人才培養, 2010年,國家衛計委、教育部等5部門聯合啟動農村訂單定向免費教育醫學生培養工作,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
這個決策初衷是好的,為貧困家庭,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門,可以通過免費教育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為基層醫院培養人才,加強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可是,這么好的事情到了各個地方就水土不服了。且不說學醫生涯的苦逼,也不說醫療環境的不容樂觀,筆者仍有兩點疑問:
1、問題一:基層醫院薪酬低,留得住人才嗎?
首先,我們來算一算,從小學開始到大學(醫學院)畢業,正常情況已經是24歲,再加上畢業后馬上要委培三年,就是說這個免費的醫學生要正式成為一名醫生,已經27歲,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三年委培生國家僅僅只是給生活費,他(她)靠什么成家立業?三年后,必須回到基層醫院,而中國的基層醫院普遍待遇很差,在職的都因為薪酬低走的所剩無幾,新來的他靠什么養家糊口?考取這種免費生,本身就是出身寒門甚至是貧困,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的。
毫無疑問,基層醫院薪酬低是這種模式遭到詬病的重要原因。
2、疑問二:學醫后的前途?他們何時成為獨當一面的醫生?
這些免費的醫學生,不論在三年的委培,還是以后回到基層醫院,都不允許考研究生,只能在為基層醫院服務滿六年才有考研的資格。
沒有好的發展途徑,技術水平得不到提高,是此模式遭到質疑的第二個原因。
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被人懷疑,從2010年開始到去年已經有畢業生了,他們當中不少人處在迷漫,彷徨中,不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同時給考生和在校的那些免費生帶來困擾。
同樣是免費,考生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師范類學校同樣是免費,讀書時間更短(四年),畢業后馬上當老師,無須三年的委培,師生關系與醫患關系相比,和諧的多。兩者相比,師范類學校更具有吸引力。
歸根結底,還是中國的醫務人員待遇普遍處于低水平,從基層醫院,到三甲醫院,到專科醫院,醫務人員的薪酬處在社會平均水平,甚至偏下。這,也是越來越少的人報考醫學院校的重要原因。
人民日報呼吁“讓醫者有陽光、尊嚴、合理的收入”,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醫務人員的待遇提高了,何愁這些免費生不愿留下來?何須臨時抱佛腳,培養免費醫學生?醫務人員有合理有尊嚴的收入,有安全的行醫環境,醫學院校的門檻都將會擠破,醫學也將重新進入熱門專業。
今年的五千免費醫學生,能招滿嗎?但愿不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