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盤點
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
今年9月,國務院醫改辦宣布,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實現了在所有**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消瘦。我國基本藥物制度已初步建立。
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近期五項重點改革之一。經過這一輪改革,**在廣大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構建了一套新的藥品流通服務體系。鑒于基層以藥補醫的現實,基本藥物制度在實施的同時,也促使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變革。
此外,以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為契機,由**主導的省級非營利性藥品集中招標平臺在31個省(區、市)廣泛建立,以省為單位、主要招生產企業、量價掛鉤、招采合一、雙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監管的基本藥物招標采購機制逐步建立和推廣。
國務院醫改辦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后,基層群眾切實得到實惠,主要體現為“一降一升”。“一降”主要是指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消瘦和省級集中采購后,基本藥物在基層的消瘦價格較制度實施前明顯下降。截至今年6月底,基本藥物在基層的消瘦價格較制度實施前平均下降約25%。“一升”主要是指醫保報銷比例明顯上升。基本藥物使用和報銷政策逐步落實到位,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部分統籌地區提高到70%。超過90%的統籌地區開展了門診統籌。
在三年醫改的五項重點工作中,基本藥物制度和公立醫院改革被并列為兩大難點。對于基本藥物制度應該如何評價,對于基層這項制度之后出現的問題如何看待,下一步如何發展,也一直在爭論。即使在此次我們邀請的專家里,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也沒有完全一致的意見。不過,在公共空間,基本藥物制度經歷反復爭論甚至被質疑,不見得是壞事。輿論的普遍參與使得醫改過程透明,未嘗不是這一輪醫改獲得的成果之一。
專家視角
不能再讓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孤軍深入”
嘉賓:李 玲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李士雪 山東大學教授
■基本藥物制度還不是非常成熟
記者:距離國家啟動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已經有兩年多時間,如何看待這項改革的成果?
李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簡單地說,就是用國家的信譽來為老百姓舉薦藥品,國家要對基本藥物的遴選、生產、流通采購、使用、補償等一系列環節進行制度設計,保證老百姓得常見病時,都能得到性價比高、安全可靠的藥。
以“零差率消瘦”和“省級招標采購”為主要特征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觸及了醫藥領域的核心問題——以藥補醫和藥價虛高的頑疾,由此引發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政補償、人事、分配制度和醫藥采購、配送制度的綜合改革,開啟了重構體現公益性、惠及老百姓的基層醫藥衛生制度的實質性改革。因此,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成為基層醫改的突破口。
我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比其他國家更為復雜,改革的難度、深度和廣度是空前的。
李士雪:通過基本藥物制度幾年的實踐,目前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的框架已經形成。但嚴格說,我國基本藥物制度還不是非常成熟。
基本藥物制度有3個目標:可及性、可負擔、合理用藥。這3個目標里,最受關注的是可負擔,即藥價是否下降。但就可及性而言,現在的基層用藥還難以滿足老百姓的需求。而在合理用藥的問題上,由于涉及多個環節和部門,對醫療機構的合理用藥在政策上和措施上都還存在諸多不足,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對于藥費下降的數據,也應該進一步分析。比如此均費用下降,我們還要關注病人流向會如何變化,如果基層病人都流向上級醫院,而上級醫院的費用又居高不下,那么真正算下來,百姓的就醫負擔是否會下降?這些都還不得而知。建議好好做一下實施效果的第三方評價,找到實施結果和設計目標之間的差距。在評估過程中,特別要注意數據的真實性。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