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醫生過了考試關再做20臺手術才能“領證” 》
操作手術機器人要求高,審核嚴
使用機器人與傳統的手術相比,主刀醫生不需要站著進行手術,也不需要親自掌控手術刀,只需要坐在控制平臺上,通過操控機器來完成手術。這樣就能提高主刀醫生的舒適度,避免了長時間站立所帶來的疲勞感。“——中山一院院長助理、胃腸外科中心教授何裕隆540°旋轉操作、放大十幾倍在人手伸不進的區域靈活開展微創手術、改變傳統手術二三十厘米的創口,中山一院自引進首臺手術機器人以來,已經運用機器人成功開展多例胃腸、肝、膽胰、泌尿方面的手術,標志著華南地區的外科手術正式跨入”機器人時代“.
●刀醫生坐在控制臺中,使用雙手(通過操作兩個主控制器)及腳(通過腳踏板)來控制器械和一個三維高清內窺鏡。手術器械尖端與外科醫生的雙手同步運動。
●床旁機械臂系統是手術機器人的操作部件,其主要功能是為器械臂和攝像臂提供支撐。它身上裝有7個可旋轉540度的手術器械臂,可模擬人的手腕進行靈活操作手術。
●手術進行時,一般會有兩名手術助手在手術臺旁,他的任務是隨時按照主操控醫生的指令,更換手術器械、調整器械方向等操作。
一名主刀醫生操控 兩醫生當它助手
實際上,手術機器人的全名叫做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是一種新型微創手術設備。它由主刀醫生按照嚴格的程序,來操控手術器械進行手術,主刀醫生僅需要一人,有兩名醫生當機器人的助手。
手術機器人由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外科醫生控制臺、床旁機械臂系統和成像系統。光看這手術機器人的操作平臺,就顯得相當”高大上“.它搭載的”***“裝備也很高科技,身上裝有7個可旋轉540度的手術器械臂,可模擬人的手腕進行靈活操作手術。
大家可能對現在流行的微創治療手段如胸腔鏡、腹腔鏡、婦科腔鏡等有所了解,機器人進行手術操作時也需要機械臂穿過胸部、腹壁。也可以這樣理解,手術機器人就是更高級的腹腔鏡系統。
中山一院胃腸外科中心教授何裕隆介紹,使用機器人與傳統的手術相比,主刀醫生不需要站著進行手術,也不需要親自掌控手術刀,只需要坐在控制平臺上,通過操控機器來完成手術。這樣就能提高主刀醫生的舒適度,避免了長時間站立所帶來的疲勞感。”以前做手術,腰要扭90度、頭要低90度,一臺外科手術幾個小時,做完腰都直不起來。“立體成像 視野放大10倍
4月15日,中山一院手術大樓,手術室醫生正準備用機器人進行一臺大型胃腸手術,記者看到機器人的兩只手臂已套上了防護塑料袋。據何裕隆教授介紹,”每一個手臂都必須要套上一個無菌的套子,這些套子都是一次性的,要保證這些接觸到病人身上的器械都是無菌的。“手術前,麻醉師要先為病人麻醉,所有的準備工作就緒后,手術開始,分離血管、淋巴結清掃、腸段切除和縫合,機器人做起來非常嫻熟,毫不遜色醫生的人工操作。
醫生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微創手術相比,機器人手術有不少優點。在精確性視野上,它可以放大10倍,為醫生呈現病人體內三維立體高清影像,就算極細小的血管也看得清清楚楚。同時手術機械可以模擬人手腕的靈活操作,過濾掉不必要的顫動,超越了人手的精準度。在靈活性上面,機器人有7個可旋轉540度的手術器械臂,即使在人手不能觸及的狹小空間也能精準操作。
在安全性方面,機器人的實時監控系統也能有效保護手術安全,杜絕誤操作的發生,同時還能避免醫生和病人的直接接觸,減少手術醫生感染的(如乙肝、艾滋病等)風險。與普通腹腔鏡相比,通過手術機器人進行的手術創傷更小、失血更少、手術適應指征更廣。臨床實踐表明,患者在術后恢復更快,愈合更好,能縮短住院時間。
”手術機器人能有效保護醫護人員,免除了與患者接觸誤傷自己,另外機器人的消毒間題也非常成熟嚴格,保證每一個病人之間不會交叉感染。“何裕隆補充說道。
手術機器人并非”萬能“
操作手術機器人的要求較高,參與醫生必須要經過系統的培訓學習,”領證“后方可”動“它。在手術機器人正式投入使用前,中山一院就組織了第一批外科專家及護理人員,到香港中文大學亞洲機器人腹腔鏡培訓中心進行學習培訓,何裕隆、匡銘、彭寶崗等外科主刀醫生以及手術助手、手術護士等均通過培訓考核,取得相關資格認證。接下來,醫院還將有更多外科專家陸續赴香港接受培訓考核。
操作機器人的證書審核非常嚴格,通過考試的醫生要先開第一臺手術,成功后傳數據回中心進行評估,一共要做完20臺手術后,經過再評估最后才頒發證書。這個證書在世界各地都通用,無論醫生在哪個國家做機器人手術都行。
除了長時間的操作訓練,保證了醫生對機器的熟悉度后,機器人手術的成功還離不開團隊的協作,團隊成員不僅要分工明確,還要配合默契。中山一院的這臺手術機器人是華南地區首臺投入使用的機器人,醫院現已用它開展過胃腸、肝、泌尿等方面的外科手術,一共開展了14臺,且成功率達百分之百。
盡管手術機器人有不少優點,但它并不是”萬能“的。比如在力學方面,機器人由于沒有觸感,在進行手術縫針打結等環節時,它不能感受拉線和用力的大小,稍有不慎就可能用力過度,傷害到人體部位。醫生只能通過影像視頻,觀察形狀變化來判斷機械手臂的用力程度,最大程度避免錯誤操作。不過,手術中出現任何意外,都可終止機器人操作,轉換為傳統手術,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