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金這么貴的診所,能撐得下去嗎?”今年5月,福州某公立醫院兒科醫生楊澤方,“下海”在烏山開了一個高端兒科診所,初診診金達300元,而一般公立醫院的專家號不過50元,引起了不少質疑。
如今,5個月過去了,楊醫生的私人診所人氣頗高,實現了微盈利。記者采訪發現,這家診所之所以受到新生代媽媽們的熱捧,首先,是采取預約制,每天只接待15位病人,保障充足的問診時間;其次,靠診金盈利,能不開藥就不開藥;再次,開通微信,提供新型的診后服務。
從業內來看,這是福建省率先采取的“診金養醫”模式,拒絕以藥養醫,醫生回歸到了靠醫療技術吃飯的本質。
以藥養醫,造成過度、粗糙醫療
楊澤方1999年從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畢業后,進入福州某區級公立醫院,做了15年的兒科醫生。今年3月,他從公立醫院“下海”,籌辦自己的兒科診所。
“這是‘上岸’,而不是‘下海’。”這名70后主治醫生語氣篤定。
“在公立醫院的體制內,畸低的醫務勞動定價和以藥養醫,造成過度醫療和粗糙醫療。”楊澤方說,在人滿為患的大醫院,不少兒科醫生每天要看100多個病人,每個病人最多3分鐘,根本無法真正了解病情。
體制的弊端讓越來越多的醫生想逃離。早在3年前,楊澤方就開始籌備自己的兒科診所了。今年5月,老楊籌辦的兒科診所開業,基本以看內科為主,替寶寶們診斷、開藥,初診20分鐘診金300元,生長發育評估40分鐘580元/次,拒絕以藥養醫。
患者可拿處方到藥店買藥
這樣的診費一出,有同行質疑:“一個小主治,診金居然比名醫特診的50元還高5倍。”也有家長懷疑:“這是貴族診所,專給有錢人看病吧?”
對此,老楊解釋說,所有病人都采取預約制,一對一服務,初診時間一般為20分鐘,甚至更長。診所上午看病,每天預約的病人最多不超過15人;下午體檢,一般不超過4個人。300元/次的診費,是不至于虧本的“保本價”.
“診所靠診金養醫,而不是以藥養醫。”老楊告訴海都記者,目前,診所90%以上的收入是診費,檢查費和藥費僅占很小一部分。藥品基本零差價,患者也可以拿著處方到外面藥店買藥。老楊說,醫生本就該靠技術養活自己,而不是靠檢查和賣藥來創收,“這只是回歸醫生和醫療的本質”.
80后媽媽黃女士告訴記者,在公立醫院排隊幾小時,看病5分鐘,咨詢醫生什么問題,醫生也沒空回答。而這個私人診所雖然診費貴,但能保證充分就診時間,而且針對小孩病情反復的情況,醫生也通過微信等渠道,提供比較好的診后服務,這種就診模式牢牢抓住了新生代媽媽們的心。
【觀察】“診金模式”能否**?
眼下,楊澤方正籌備在福州再開一家更大的兒科診所,但擺在面前最大的檻就是缺人。楊澤方說,診所滿負荷運轉需要3名兒科醫生,但目前僅他一人。如今,他已經面向全國開出高薪尋找志同道合的兒科醫生。
不僅楊澤方的診所缺人,我省公立醫院兒科也缺人。近年來,我省醫院紛紛擴張,“十二五”期間,我省年增床位8000張。但醫療人才的儲備周期長,能干活的醫生不好招。據統計,中國兒科醫生現在有6萬人,還有逾20萬人的缺口,如今單獨二孩政策放開,未來兒科醫生缺口更大。
福州某三甲醫院的管理人員說,私人診所是營利性醫療機構,可自主定價,而公立醫院是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醫療價格要接受**調控,即便今后要提高醫療技術收費,但在保基本的前提條件下,提價也是有限的,難以實現診金養醫。
除了缺人,風險也是攔路虎。福州某三甲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不無擔憂地說:“個體診所抗風險能力小,一旦出件醫療事故,可能就是毀滅性的打擊,尤其是嬰幼兒病情變化快,風險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