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2年中國中藥產業規模達5156億元,但中藥出口僅占約160億元,中成藥出口面臨重重困難。”成都地奧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李伯剛在出席第四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時這樣表示。
會上,德國藥典生物學部主席、雷根斯堡大學教授格哈德·弗蘭茨(GerhardFranz)指出,中藥產業在歐洲市場遇到了質量安全、市場接受度不高等問題。
可見,現代中藥要擴大市場,走向世界還需要不斷努力。那么,打破現代中藥國際化國際化這一困局到底靠什么?本網記者采訪一些專家學者,與您一起尋找答案。
國家制定專項課題引導中藥產業國際化
據了解,早在“九五”時期,國家就首次提出制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行動計劃”的課題,研究中成藥優良品種國際化,并且提出了“中藥標準化研究”,實現與國際醫藥界的“雙向接軌”.
進入“十五”時期,科技專項“創新藥與中藥現代化”主題是“國際化中藥標準研究”,隨后制定了《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推動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入開展,標志著我國中藥國際化進入新的一個臺階。
到了“十一五”,隨著《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的成功制定,中藥市場真正確立了中藥現代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措施,并且正式啟動了“現代中藥國際化產學研究聯盟”進行研究。
現在,正值國家發展的“十二五”,以“中藥國家化研究”為主題的“多學科中藥創新研究計劃”正式啟動。而且對中醫傳承與創新發展提出戰略要求,不僅要“重點支持30個傳統中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而且還要“促進3-5個中藥品種進入國際市場。”
正如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國強所言:“中藥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傳統的,更是潛力無窮的。”
中藥國際化:是國人愿望更是產業需求
2012年中藥出口約160億元,僅占整個中藥產業規模5156億元的零頭。加上國外藥企從中國進口藥材提取物,在國外進行深加工以后,變成“洋中藥”高價返銷,這與中國傳統中醫藥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所以,中藥產業若要表現出更加良好的市場前景,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傳承和創新傳統中藥的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更大的份額,應進一步加大對中藥國際化的投入。
科技部黨組成員、秘書長李萌在第四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上指出,我國中藥產業應向多樣化、集約化方面發展,積極有效的協同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駛進現代中藥國際化的軌道,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愿望,更是整個中藥產業的需求。
中藥國際化離不開科技創新原動力
“提高科學含量,增加中藥附加值,中藥產業需要不斷用質量來征服世界。”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部主任張奇表示。
隨著中藥產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深入推進,相關部門不僅要繼續深入進行有效成分、藥代動力學、作用機理等研究,還應該對中藥進行廣泛與深入的科學研究。
四川省科技廳廳長彭宇行表示:“要想突破,必須得靠科技創新。要將科技創新平臺與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建,一起發力,共同作用于四川產學研,不斷開發新產品、申報新成果,用技術來創造優勢,贏取市場。”
“我到過日本,知道日本技術非常好。所以,今天我想把這次的日本CKD株式會社引薦給我們涼山州的四川好醫生有限公司。”涼山州科技局黨總支胡麗女士向記者說明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想通過引進優勢技術來發展中藥產業。
云南農業大學楊永紅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中藥是一個極具潛力的產業,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取得了較大進步。不過要想真正實現國際化,還得依靠不斷的技術創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