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談醫改——
“當醫生的勞動價值提高后,醫療費用是否就會下降呢?大檢查、大處方是否就會減少呢?一定是會的,但也不要抱太多希望!”前日,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出席由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舉辦的首屆廣州腦血管病論壇時指出,我國大病致貧、返貧情況非常嚴重,他呼吁**提升醫療的公益性,建立大病救助機制。
談現狀:
大病致貧返貧情況很嚴重
會議透露,目前,腦血管病已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我國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據悉,我國腦卒中年發病率是150~200/10萬人,全國每年新發腦卒中約200萬人;每年死于腦血管病約150萬人;存活的患者數(包括已經痊愈者)是600萬~700萬人。在存活的腦血管病患者中,約有3/4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其中重度致殘者約占40%。
目前,全國每年用于治療腦血管病的費用估計要在100億元以上,加上各種間接經濟損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億元。
“腦血管疾病是四大殺手之一,也是大病的一種。”廖新波也說,在我國,大病致貧、返貧的情況非常嚴重,“跟白血病、腫瘤一樣,因腦血管疾病引起的生活、工作困難的情況比比皆是。”
談醫改:
呼吁醫生不要替藥廠打工
廖新波將話鋒轉到醫改的話題上。
“醫學技術不斷發展,醫改不斷深入,我們在提高醫生的勞動價值方面做了很多嘗試。”他說,北京和深圳也正在醫改,都是圍繞著如何提高醫生的勞動價值和減少患者的醫療費用兩個問題進行。
“當醫生的勞動價值提高后,醫療費用是否就會下降呢?大檢查、大處方是否就會減少呢?”廖新波直言,“一定是會的,但也不要抱太多希望!”
他認為,過度治療仍然會存在。過度治療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有機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流通領域的原因,尤其是衛生材料,比如支架、導管價格本來就貴,就算不加收15%,也是貴。“可是,如果在本來就貴的基礎上,再提高醫生的勞動價值,今后的醫改會讓百姓滿意嗎?”
“醫生的勞動價值問題,我們過去一直習慣于以藥養醫的舊體制,但是,以藥養醫給醫生帶來什么壞處,醫生非常清楚。”他說,“醫改就是要使醫生的尊嚴得到體現,而不是替藥廠和衛生材料打工。”
談解決:
大病需**建立救助機制
“作為醫生,我們需要用自己的技術、良心和責任好好為人民服務,而作為**部門,更是要在提高醫院的公益性方面做出努力。”廖新波坦言,“我們都知道,醫院本身沒有公益性可言,它只是提供服務的平臺。醫療公益性的提升要**來做。大病救助,需要**建立救助機制,因為醫生不可能不賺錢,虧本來做。”
他說,尊敬生命,作為醫生理所當然;而作為病人和制定政策的人,要更加尊敬生命。“如果制定政策的人不尊敬生命,就會扭曲政策;如果病人不尊重生命,就會對醫生和醫學不尊重。”
他還笑言:“醫改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我一個人在媒體上咋咋呼呼。”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在醫改工作方面有所建樹,“使我們能夠安心踏實地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窩囊委屈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