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辦讀書會 照亮患者也重新照亮醫生
2017-02-27 18:42
閱讀:1792
來源:環球醫學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卞正乾是仁濟醫院胃腸外科的一名醫生,還是微電影《白領日志》的導演,亦是一名有著人文情懷的醫生。為了與同事一起分享讀書的樂趣,更為了倡導人文關懷,他發起成立了仁濟讀書會“讀書仁”。
卞正乾是仁濟醫院胃腸外科的一名醫生,還是微電影《白領日志》的導演,亦是一名有著人文情懷的醫生。為了與同事一起分享讀書的樂趣,更為了倡導人文關懷,他發起成立了仁濟讀書會“讀書仁”。
辦讀書會 照亮患者也重新照亮醫生
不久前,在第一次線下分享會中,卞正乾分享了尤金?奧凱利的《追逐日光》。《追逐日光》的作者是全美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時年53歲的尤金?奧凱利正處于人生和事業的巔峰。然而,仿似晴天霹靂,在2005年5月,他被診斷為腦癌晚期,最多還能活上3到6個月。在走向人生盡頭之時,這個腦癌晚期病人辭去工作,給那些因為他的病情而遭受打擊的親友創造一份美麗的回憶。他與親人朋友一一話別,將人生的盡頭變成了彼此最親密的時刻。
這個故事發人深思。假如生命走到了盡頭,你如何面對死亡?卞正乾說,這個故事也給我們啟發,如何更人性化的對待癌癥晚期病人。根據現有的治療指南,盡量延遲病人的生命是醫生的第一要務。然而,有些晚期病人經過化療,也許就延遲三個月生命,但是要經歷很多痛苦的過程。而有些病人并不愿意承受這些,寧愿平靜地接受生命最后的過程,希望走得更從容。醫生應該多從病人角度換位思考,哪些治療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這樣醫生的內心也會更柔軟。
這是一本書引發的感悟。如果癌癥患者看到這本書,能否對于疾病不再那么恐懼?如果醫生看到這本書,是否會重新審視自己的醫療行為、審視自己的職業呢?
自費拍攝微電影 希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作為反應醫生生活的微電影《白領日志》的導演,卞正乾曾介紹過拍攝這部微電影的過程及背后的故事。當初,他有感于社會上對于“白領”的追捧和學醫的堅持與付出,自費拍攝了這部反應醫生日常實習生活的短片。拍攝前后耗時三年,其間酸甜苦辣,難于人言。他希望能通過這部影片,讓社會大眾對醫生這個職業有更多的了解,從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卞正乾引用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眾》中關于“群體心理”的描述:個人一旦融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群體的思想便會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排斥異議,極端化、情緒化及低智商化等特點。他說:“絕不能讓醫患淪為兩個對立群體,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面對暴力傷醫的事件,我會更冷靜,不會說些極端的氣話。我們每個人都應從個體出發,多建一些橋,讓醫患兩岸的人多溝通,融為一個群體。”
卞正乾鼓勵醫學生們要多接觸美好的事物,保持初心,欣賞生命的堅韌和奇跡,鼓勵大家“在黑夜中起床,在黑夜中等待,迎接太陽的升起”。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