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歸來聞名遐邇卻甘做“住院醫”的好醫生
2017-02-27 18:41
閱讀:1697
來源:環球醫學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有這么一位醫生,他名氣不小,可是卻24小時扎根在醫院里面,甘當“住院醫生”。他就是該院普外五科科主任、主任醫師陳昊。進入陳昊的辦公室,不足5平方米的房間,堆滿了醫學書籍,衣服擁擠在狹小的衣柜中。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有這么一位醫生,他名氣不小,可是卻24小時扎根在醫院里面,甘當“住院醫生”。他就是該院普外五科科主任、主任醫師陳昊。進入陳昊的辦公室,不足5平方米的房間,堆滿了醫學書籍,衣服擁擠在狹小的衣柜中。隔壁的辦公室是陳昊和學生學習探討的地方,靠墻的一張床便是陳昊的床鋪,這里就是他的“家”,要問他為什么住在醫院里?請看下文。
每日清晨6時10分,陳昊從醫院值班室起床,學英語、安排當日工作。7時,和部門醫生一起大查房,繼而開始一天的工作。在醫院的公布欄前,貼著患者寫的感謝信,每日三次查房讓他對患者的病情“如數家珍”。他每周僅回家一次,探望家人和換取衣物,是醫生和患者口中熟悉的“住院醫生”。
他總結自己就是:我的病人不管再重,我是不會拒絕他們的,因為你收的重病人就意味著你在他身上花很多的時間,你要去照顧他,你會很辛苦,也許你不能睡覺,也許你就沒業余生活。家在(醫院)對面沒有回去,衣服都在這邊洗,就周六會看一下我的父母。
出生在醫學世家的陳昊,母親和爺爺都是醫生,“從小家中就有很多輸液的瓶子、各種藥品和醫學的書籍,醫院的味道我早已習慣。”陳昊說。耳濡目染下,很自然地,學醫成為他兒時的夢想。
從1995年起,陳昊先后在蘭州大學、浙江大學以及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深造學習。38歲回國,舍棄多家知名醫院拋來的橄欖枝,選擇扎根西北。陳昊說,西北有他熟悉的家鄉,還有病人。
“我想要成為真正的外科醫生,想嘗試更多的臨床實踐。”2003年7月,陳昊從學生正式轉變為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的一名住院醫師。
多年來,有時候手術多了,從早上8點半進手術室,一直到凌晨2時結束。他說,從未在晚上12點之前睡過覺。
為了能擠出更多時間照顧病人,研究醫學,陳昊索性就在醫院“留宿了”,他說,有時候想到一個問題,可以立刻到醫院實驗室做實驗。
美國求學的經歷,讓陳昊獲得了醫學領域前沿的技術和知識,美國醫學界的服務理念、人文關懷、醫學倫理也讓陳昊銘記于心。最為重要的是堅定了陳昊的信念,“要將最新的科研成果運用到臨床上”,“科研+臨床”也成為他為之奮斗的方向。
“在美國也遇到過很多的挫折,但我從未想過放棄,從未向生活投降。”陳昊說,美國導師經常說“Don't give up”,希望我們從醫者永遠不要向疾病、生活、科研投降,因為還有很多的病人會等著你,從老師身上獲取了太多的力量,所以我每天熱血依舊,因為我熱愛我的專業。
2014年,陳昊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之初,陳昊收到來自多家知名醫院拋來的橄欖枝。最終,陳昊選擇回到熟悉的故土甘肅蘭州,成為了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普外五科科主任、器官移植實驗室主任。
人送外號“拼命三郎”的陳昊還將美國醫院的醫學理念帶回國內,每周二早上學專業英語,周四探討科研,周五英語查房,每天三次查房,用心關心病人……
“科研+臨床”是他回國后的終極目標,他會將醫學文獻中最新的科研成果運用到臨床上。陳昊說,此前美國科學雜志提到關于肝硬化的治療,認為與病人腸道菌群有關。“聽聞后,我會對我的病人進行該方面的嘗試,讓他們盡快康復”。
“我喜歡做科研,也喜歡臨床,我希望能夠將兩者結合起來,成為一名Surgeon-Scientist(外科醫生+科學家)。”陳昊說,希望他的科研成果能夠真正運用到病人身上,這是他最大的幸福。
只有扎根基層,才能培育出“民醫”,而只有“民醫”才是真正讓老百姓牢記的好醫生,這種滿足感與幸福感是千金難換的,希望陳醫生在“拼命”的同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為更多患者帶來延續生命的移植。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