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博上一組“醫生半夜三小時緊急手術救人,汗水濕透手術衣”的照片引起眾多網友關注,不少人對醫生的辛苦付出點贊,對醫生的辛苦和壓力表示理解。醫生“濕透的背”緣何溫暖人心?醫生“濕透的背”又提醒了什么?
26日凌晨2時52分,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創傷與整形外科副主任醫生萬啟龍在其微博和微信上發了幾張手術衣被汗水濕透的照片,并配上文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咱流點汗,熬個夜又算什么!”這時的萬醫生剛剛做完近三個小時的手術,將一名臉部動脈被割斷的患者成功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照片發出后,萬醫生又接著寫病歷,直到快凌晨四點才休息。早上八點,他又照常出現在病房查房,如往常一樣開始工作。他沒想到此時自己發的照片正不斷在網上被轉發,不少網友對醫生的辛苦和壓力表示理解,留言“醫生辛苦了”,還有人稱呼他為“國民好醫生”.對此,萬啟龍接受記者采訪時不好意思地笑著說,“當時只是有感而發。”
據了解,當晚正逢萬啟龍值班,成功被救治的患者是一名陽新縣57歲的張先生,他在吃晚飯時被摔碎的碗片戳傷右臉,流血不止。當地醫院收治后又緊急轉到武大口腔醫院接受治療。“患者凌晨送到醫院時出血嚴重,出血量超過了500毫升,整個上衣、頭部包扎的繃帶都沾滿鮮血,儼然一個血人。”醫護人員立即為患者止血,并手術縫合臉部動脈血管、受傷的腮腺、肌肉等,整臺手術長達3小時,醫生們的手術衣都被汗水濕透了。
事實上,近年來此類照片不斷感動著網友。“醫生23小時連續手術后汗流浹背睡倒手術室”、“ 醫生手術后太累在衣柜中睡著”等圖片經報道后無不引眾人轉發,公眾感動。事實上,這些都是萬千醫生普普通通的真實生活寫照。
近年來,醫生累倒在崗位上的事件頻繁發生。某醫學網站進行了醫生超負荷工作情況的調查,截至數據分析前,共有2402名站友參與調查,主要來自三甲醫院,大多數為醫院的骨干力量。
調查得出,醫生群體的工作時間普遍超過“八小時”這一標準,69.2%的醫生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與一級及未定級醫院相比,二級、三級醫院工作時間過長的現象更為普遍。除了白天工作之外,35.0%的醫生平均5——6天需要值一次夜班,而36.1%的醫生可能會遇到一周值兩次夜班的情況。
在門診工作強度項目中,59.7%的醫生每半日需要看超過30例患者。按大多數從8點出診至12點結束,這還不包括喝水、上廁所的時間。而對于外科醫生來說,手術工作的強度也不容小視,42.4%的醫生手術日平均手術時間超過8小時。除了門診及手術,90.7%的醫生需要管理至少5個床位的患者,甚至有23.3%的醫生管理超過15個床位的患者。
調查中,64.1%的醫生疲勞程度較為嚴重。有19.1%的醫生睡眠時間不足6個小時,46.8%的醫生表示雙休日變單休日。當問及法定假期是否完全休滿時,僅僅有5.3%的醫生選擇了“是”.對于近幾年流行的“帶薪年假”說法,75.0%的醫生從來沒有享受過。
醫生群體需要公眾更多的理解。善良與善意,需要互相律動;社會溫情,也需要有人率先釋放。一個成熟的社會人,不該時時帶著受害者的情緒去審視周遭,看待他人。成熟的社會心態,應該對人性的善有積極樂觀的期待,對人性的惡有清醒客觀的認知;不會為了一個人的善舉就想當然地認為“人人皆堯舜”,也不會為了一個人的惡行就一竹篙打翻整船人,污名化一個群體。
敬業、誠信、友善……**核心價值觀中的這些詞,要真正“落細、落小、落實”,體現在每一次選擇、每一個行動中,普通崗位上一點一滴的堅守,都是對社會道德大廈的添磚加瓦。面對醫生“濕透的背”,我們除了由衷點贊,也真切地希望這組照片的熱傳與熱議,能成為促進社會心態健康化、成熟化的一個契機。互潑冷水,只能加劇冰冷;互相溫暖,才有穿透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