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醫院,發SCI論文、評職稱,醫生們被弄得團團轉,真正有空提升臨床技術的時間實在太少。你能說醫生們功利嗎?不能,因為職稱評定制度要求有論文這個指標。其實,這個問題還不是這么簡單。沒有了論文,醫生就有時間做臨床嗎?其背后的根本推力仍然是多年來醫改未曾觸及的薪酬體系。
近日,浙江省衛計委發布了《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與《關于深化衛生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改革有關具體事項的通知》。該政策提出,將降低對基層醫生職稱評定時論文等非臨床能力的要求。我們知道,基層醫生職稱晉升困難已經成為普遍問題,該政策的***是否能讓基層醫生看到希望?
這邊正在降低醫生職稱評審的門檻,與之相反的是,北京大醫院高職稱醫生有點“人滿為患”.醫院無奈,不得不提高門檻以限制年輕醫生的晉升。北京某大醫院規定,晉升副高職稱者要有一項專利,晉升正高職稱者,要有兩項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或一項發明專利。這不禁讓人感到醫生職稱評審的“滑稽”之處。
多年來,醫療系統現行職稱評定制度飽受詬病,其中對臨床醫生科研論文的要求成了眾矢之的。許多人擔心醫生做了論文,荒廢了臨床。但是,沒有了論文,醫生們就輕松了嗎?就好晉升了嗎?如果取消了論文標準,那臨床能力標準如何操作?用什么量化?好與不好誰說了算?如何去把關?
這跟高考是同一個道理。高考“一考定終身”也有弊端,可在我們這個潛規則大于規則的社會里,如果取消這個硬性標準而改為綜合素質評估的話,那么窮人的孩子或許將永無出頭之日。根據浙江省的最新改革意見,放松標準,但是要限制晉升人數。那今后的情況可能是,名額少,標準又模糊,對你沒有論文要求,同樣對別人也沒有要求。門檻降低了,誰能晉升?只有“上邊”知道。
此外,同樣是晉升高級職稱,如果對基層醫院的醫生放松了標準,而對大醫院的醫生卻還嚴要求,這未免對大醫院的年輕醫生有失公平。試想一下,由于標準的放松,基層的醫生一個個都成為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很可能是,為了公平,對全省的醫生晉升高級職稱都不再要求論文。這是不是意味著醫生可以放松科學研究?
我國目前的醫生職稱評審最早也來自于西方。歐美及日本的醫生也有職稱,職稱評審的依據主要基于三個方面:學歷、科研水平和臨床能力,而且對三者的要求都比較高,評審的標準比我們還嚴格。這些國家全民的規則意識都比較強,所以評審要規矩的多。此外,在大醫院,這些發達國家高級職稱醫生的比例比我們低。我國現有的評審制度也強調臨床技能,只是臨床標準比較模糊,絕大部分人都能夠通過,而在論文這一關卻構成了障礙,所以論文成了眾矢之的。
職稱是醫生水平的一個標志,高職稱當然應該是高水平。一個高級醫生,除了具備較高的臨床能力外,還應該具備總結、歸納、探索的能力,這就是科研,而論文是科研能力的具體體現。沒有科研,新技術如何發明,臨床規范如何制定,經驗怎么傳承。臨床醫生唯論文不妥,但取消對科研的要求同樣不妥。很難想象,如果陳香美院士(**總醫院腎病專科醫院院長,中華腎臟病學會前主任委員)、劉志紅院士(**總醫院副院長,全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中華腎臟病學會主任委員)每天拴在看門診上,我國的腎臟病學將是什么水平?
職稱晉升是一個導向,晉升職稱的標準有可能成為醫生奮斗的目標,所以,錯位的不只是職稱評審標準。錯位的是僵化的薪酬體系。
歐美的醫生沒有像中國醫生這樣強烈的“職稱”情結,是因為他們的收入都非常高。而且決定他們薪水高低的不只是職稱,更多的決定因素是專業和能力,還有醫院的自**。多方位市場化的薪酬體制是成熟社會的標志。
而在中國,職稱不僅是能力與威望的體現,更多的是薪水、待遇和福利的象征。在現有的薪酬制度下,薪水與職稱掛鉤,沒有高級職稱,無論多么辛苦勞累,也掙不到很高的薪水。是殘酷的現實逼迫基層醫生們去晉職稱,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如果不解決僵化的薪酬制度問題,依然職稱、工資一刀切,在職稱評定上做的任何調整都改變不了根本問題。